大象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大象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一、物种定义
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动物,学名象,别称野象。在生物分类学上,大象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长鼻目、象科。现存的大象仅分为2属3种:象属只有亚洲象1种,非洲象属则包括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2种。在中国,仅分布有亚洲象这一种,且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
二、特点论述
大耳朵:大象的耳朵特别大,形似一把大蒲扇,宽度可达1米。这样的大耳朵不仅有利于收集音波,还因为其表面布满了血管,加之褶皱非常多,可以有效散热降温。此外,大象的耳朵还能驱赶丛林中的蚊蝇。
长鼻子:大象的鼻子由肌肉组成,呈圆筒状,长度几乎和体长相等,形似一根大水管。鼻尖有指状突起,非常灵活,既能捡拾重达1吨的重物,也能精准地捡拾花生、红薯等小食物。
长牙齿:大象的上颌具有一对发达的门齿,即象牙,终生生长,最长可达3.3米。象牙不仅是公象炫耀的工具,也是其武器,尤其是在繁殖期,公象常常用象牙进行决斗。
粗大腿:大象的四肢特别粗大,形似四根大圆柱。前肢有5指,后肢有4趾,膝关节向后弯曲(只有大象和灵长类能跪下)。大象行走时先移动左脚,卧下时先以膝关节着地,然后再躺下。
三、生活习性
环境:大象栖息于多种生境中。亚洲象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季雨林、灌木丛及河谷地带,而非洲草原象则栖息于稀树草原、热带雨林及灌木林中。非洲森林象则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中。
食性:大象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树皮、果实等为食。它们的消化能力很强,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食物,日均食物消耗量高达150千克。通常在早上、下午和晚上进食。
繁殖:作为哺乳动物,大象的繁殖周期较长。雄象每年发情一次,每次持续2~3个月,最长可达3~4个月。雌象则每4~5年发情一次,每次持续4~6天,全年均可分娩。妊娠期长达20~22个月,每胎通常产1仔,少数情况下可产2仔。
四、现存物种
亚洲象:亚洲象是仅存的三种大象之一,别称大象、野象等。它们原生于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雨林,目前在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均有分布。
非洲草原象:非洲草原象是仅存的三种大象之一,别称非洲象、普通非洲象等。它们原生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非、刚果、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坦桑尼亚等地。
非洲森林象:非洲森林象是仅存的三种大象之一,别称森林象、圆耳象等。它们主要栖息于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目前在刚果、中非、几内亚、贝宁、多哥、尼日利亚等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