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与侯宝林:天津相声的双子星
马三立与侯宝林:天津相声的双子星
在天津相声的历史长河中,马三立和侯宝林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作为相声艺术的泰斗级人物,他们不仅在舞台上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更为天津相声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家世与学艺:不同的起点,相同的追求
马三立出身于相声世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师父周德山也是相声界前辈。然而,马德禄并不希望儿子继承家业,而是将他送去读书。马三立也因此成为相声艺人中为数不多的高知。然而,家庭变故迫使他不得不走上相声之路,这段撂地演出的经历反而让他在相声界站稳了脚跟。
相比之下,侯宝林的学艺之路则充满了坎坷。他出生于天津一个贫寒家庭,12岁时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后来转行相声,师从常宝臣。在天桥撂地演出时,他不仅要表演京剧、滑稽二黄,还要到妓院卖唱。尽管条件艰苦,但这段经历也磨练了他的艺术才能,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艺术特色:各具风采,相得益彰
马三立和侯宝林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三立最突出的特点是嗓音独特,他干脆放弃了“唱”这个环节,转而专攻“说”。他的“说”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贯口活如《地理图》《报菜名》等,让同行望尘莫及。
侯宝林则是“说学逗唱”四门功课的集大成者。他的表演细腻严谨,既能说又能唱,还能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他的代表作《开口就笑》《马前泼水》等,至今仍是相声界的经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侯宝林还擅长新派相声,坚决反对以低俗取悦观众,这一点在当时尤为难得。
推动相声艺术的现代化
两位大师对相声艺术的贡献远不止于个人表演。他们还积极推动相声艺术的现代化和规范化。侯宝林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孙玉奎等人发起成立“相声改进小组”,致力于净化舞台语言,改革表演陋俗,关注现实生活,歌颂新事新风。他的许多作品如《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与方言》等,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马三立则通过舞台演出和电视传播,将相声艺术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他在87岁高龄时仍举办告别舞台演出,展现了对相声艺术的无限热爱。他的《买猴》等作品,不仅在天津广受欢迎,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养后继人才
两位大师都非常重视相声艺术的传承。侯宝林培养了众多弟子,其中不乏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马三立也通过自己的演出和教学,影响了一大批后辈。他们共同为相声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三立和侯宝林,一位是相声泰斗,一位是相声大师,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推动了天津相声的发展,也为整个相声艺术留下了宝贵财富。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