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品推荐:《平复帖》
故宫博物院藏品推荐:《平复帖》
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件国宝级文物——《平复帖》,这是西晋文学家陆机创作的一封信,用秃笔写在麻纸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帖之一,有“法帖之祖”之称。此帖不仅因其古朴高雅的书法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还因为其独特的章草风格、秃笔麻纸的使用及点画结构等特点成为历代书法家研究的对象。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平复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机与《平复帖》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出身于东吴名门,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吴国的重臣。陆机在文学上成就卓著,与弟弟陆云合称“二陆”,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其《平复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名家法帖之一。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一位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朋友的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此帖共九行八十四字,用秃笔书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质朴自然。关于收信人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一说为贺循,另一说认为是顾荣,还有观点认为是陆机在洛阳时写给华亭同乡的问候书札。
独特的艺术特色
《平复帖》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体:瘦长的字形,率性简练,将章草的横展笔势改为纵引,展现出独特的字态变化。
点画:硬朗的线条突出了作者的率性,中锋圆头入笔,转折处常用绞转,强调遒劲与厚重感。
章法:行距与字距疏密有致,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呈现出茂密而浑厚的风格。
墨法:全文蘸墨四次,墨色从润到枯自然过渡,展现了丰富的层次变化。
历史传承与影响
《平复帖》历经唐宋明清多位收藏家之手,最终于1956年由张伯驹夫妇捐赠给国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法帖之祖”,它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里程碑,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西晋时期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
西晋时期社会动荡,文化领域正处于变革之中,《平复帖》正是这一时期文艺自觉意识的体现。它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平复帖》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研究西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还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临摹素材和创作灵感。其独特的章草风格、秃笔麻纸的使用及点画结构等特点,成为历代书法家研究的对象。作为“法帖之祖”,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