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精神养生:如何提升你的内在精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精神养生:如何提升你的内在精神?

引用
9
来源
1.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390733.html
2.
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swjw/fzwj/jkkp/202410/t20241010_4905372.htm
3.
https://newsbites.hktdc.com/wechat/%E7%94%9F%E6%B4%BB%E5%8E%8B%E5%8A%9B%E6%BF%80%E5%A2%9E%E5%BF%83%E7%90%86%E5%81%A5%E5%BA%B7%E8%A1%8C%E4%B8%9A%E6%BD%9C%E5%8A%9B%E6%97%A0%E9%99%90/
4.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436366.html
5.
http://szyyj.gd.gov.cn/zyyfw/ysbj/content/post_4654931.html
6.
https://www.zysfy.com.cn/m/Article/5115.html
7.
https://cn.uclahealth.org/educational-resources/%E7%8E%B0%E4%BB%A3%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4%BD%93%E7%B3%BB%E4%B8%AD%E5%AD%A6%E7%94%9F%E9%9D%A2%E4%B8%B4%E7%9A%84%E5%BF%83%E7%90%86%E5%81%A5%E5%BA%B7%E6%8C%91%E6%88%98/
8.
https://www.xyhospital.com/Html/News/Articles/21080.html
9.
https://www.hebtv.com/0/0rmhlm/sydw/hbgbdsb/xfq/11499144.shtml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的名言,道出了中医精神养生的精髓。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精神压力已成为许多人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据统计,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精神疾病患者约1.73亿,其中91.4%从未接受专业治疗。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医精神养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

01

《黄帝内经》的精神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不仅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更详细论述了精神养生之道。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顺应自然,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天地相应”,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一年四季的变化,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多发病也不同。如春天风多,传染病就多。中风病、过敏性疾病、青光眼会加重。夏天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腹泻的病人明显增加,肠道传染病增加,霍乱、伤寒、痢疾多在这个季节发生。秋天天气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丢失,而出现口干、眼干、皮肤干燥,感冒后容易引起咳嗽,而且咳嗽痰少。冬天天气寒冷,容易感受外界的风寒,感冒的病人多,受寒以后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等。

静养精神,调摄情志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出的不同反映。如果七情过度,超过了人体适应的能力,就会影响到五脏,五脏气血紊乱,不能藏神,就会发生疾病。如怒则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悲伤肺等。因此,《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的精神调养方法,要求心态平静,遇事不慌不急,宠辱不惊,知足常乐。

饮食有节,五谷为养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包括饮食的时间有规律,饮食的数量有节制,搭配要合理。同时提出“五谷为养”的饮食原则,主张以五谷杂粮为主食,辅以五果、五畜、五菜,做到营养均衡。

适度运动,劳逸结合

《黄帝内经》提倡“不妄作劳”,主张适度运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现代研究也证实,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强健心脏、肌肉和骨骼,带来仅靠散步无法获得的健康益处。

02

中医精神养生的现代实践

在现代社会,许多名老中医通过实践,将《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发扬光大。他们的经验表明,中医精神养生并非空谈,而是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饮食调养:顾护脾胃为先

名老中医们普遍注重顾护脾胃之气。如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董德懋创立了“调理牌胃十法”,路志正则强调“北方亦多湿邪”的理论,认为湿邪阻滞气机。脾属阴土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象,为气机升降之枢,湿邪伤脾阳,路老认为畅脾胃气机方可以化湿邪,湿邪一化,脾胃健运,许多病可愈。在日常饮食中,路老认为过量的饮食,会使脾胃受损,导致疾病。路老说:“养生之道,贵在后天,后天之道,又以脾胃为本。”“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能保持人的旺盛精力。食物、药物均有四气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物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路老认为“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才能补益精气津血,以利于人体的健康,同时,要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忌饮食偏嗜。此外,进食要有规律,适时适量,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运动养生:调气积精全神

许多名老中医坚持练习导引吐纳之术。如董德懋坚持练习站桩功,寿享90岁。董老60多岁的时候患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头疼,血压260270/120 155mm Hg,中西医药治疗日久,均无明显疗效。百般无奈,开始研究气功,冀以调治。董老练习站桩功,每天坚持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min,得以治愈。后来一直气功锻炼,毫不松懈,受益匪浅,体会颇深。董老探研气功理论,上及《内经》,下及各家学说,其中特别赞赏《素问·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思想。对《勿药元诠》中对调息、养生颂和小周天的认识颇为赞同。结合站桩功,自治救人,形成了调气、积精、全神的思想。董老认为,气功作用的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炼气必先治神。张景岳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与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耗,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化,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求一气字,足以尽之,盖不调之,即病所在之处。”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所谓调气,即是调整呼吸,呼出身中之浊气,吸入天地之精气。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精气神三宝是气功的基础。董老认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神全则精积、气调。这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董老说气功可以调整人体的功能,开发人体潜能,治神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养病需养神。调气积精全神的功效,对于治疗疑难病证、陈年重病,大有裨益。长期坚持,使精气神旺盛,达到祛病的目的。

起居有常:调和阴阳

名老中医们普遍遵循“起居有常”的原则。如阎老研究子午流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深刻的理解。认为现代人动不动就冬3个月进补大量的羊肉,夏天又吃大量的冷饮,实际上最好是冬天食用百合、山萸肉等滋阴之品,夏天可以用一些补阳之品。阎老认为现代人夜生活,早上又睡懒觉,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伤害。因为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起居。不仅如此,阎老艾灸足三里都是在春夏两季,以养阳气。

03

中医精神养生的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医精神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养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智慧。通过调养精神、规律生活、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带来的压力,实现身心和谐,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中医精神养生强调的是在疾病未发生前就进行调养,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理念不谋而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医养生之道,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