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加剧流感传播风险!你准备好了吗?
气候变化加剧流感传播风险!你准备好了吗?
2024年,地球可能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气候状况更新》显示,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发频繁,不仅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也深刻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流感传播的风险正在悄然加剧。
气候变化:流感传播的新推手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正在成为流感传播的重要推手。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的研究表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流感等传染病的传播密切相关。
寒潮:病毒传播的“温床”
低温天气对传染病的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寒潮期间传染病的死亡率大幅上升,尤其是在气温骤降的冬季,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以日本为例,2022年冬季新增传染性疾病数虽比夏季下降了13.7%,但相关的住院和死亡人数分别增长65.3%和157.1%。
“寒潮天气导致免疫力下降,病毒传播的速度更快。”黄建平指出,在寒冷的环境下,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气溶胶传播效应明显增强,这会导致疾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
热浪:病毒传播的“催化剂”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高温和强紫外线能够减缓病毒传播。然而,黄建平的研究团队发现,2022年夏季的新冠疫情扩展趋势与热浪天气密切相关,全球多个国家在热浪期间出现病例大幅增长的情况。例如,2022年夏季,意大利的新增病例数比2021年增长了13.8倍,而非洲部分地区如突尼斯和埃塞俄比亚,病例增长也超过了200%。
黄建平解释,高温与疫情加速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在热浪期间公众风险认知与疫情防护相悖。人们外出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购物和集会,这直接导致了病毒的传播。“如果没有热浪,约69%的新冠病例是可以避免的,热浪的出现显著加速了疫情蔓延。”
气温波动:病毒活跃的“助跑器”
气温的骤降和波动会大大刺激流感病毒的活跃程度。而且,低温环境下,人体抵抗力较低,儿童、老年人更容易感染病毒,并引发其他基础性疾病。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提醒,最近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病毒以流感病毒为主,一定要重视预防工作。
最新研究:气候变化与流感传播的深层关联
美国西北部,一场名为“炸弹气旋”的风暴从年初刮到年尾,带来强风、暴雪等极端天气;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摩洛哥频现雷暴天气,仅两天的降水量就超过25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这些极端天气事件,都在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不光是温度的增减,还会带来与温度相关的其他变化,进而引发各种极端天气,此为高影响天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指出,高影响天气还包括洪涝、局部大风、热浪、寒潮等,这些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全球变暖还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导致降水量异常增多。如2024年9月以来,全球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连续遭遇强降雨,沙漠北部的摩洛哥更是频现雷暴天气,仅两天的降水量就超过25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导致摩洛哥多地道路、房屋损毁。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科普工作室高级工程师苏飞解释,这是由于气温上升影响大气环流,使低压系统的移动路径发生改变,热带辐合带向北“走得”更多了,从而给一些地方带来强降水天气。
如何应对:科学预防是关键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流感传播风险,科学预防是关键。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防护:
及时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研究显示,疫苗接种后大约需要2周的时间才能产生最好的免疫效果。这段时间内,身体会逐渐产生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帮助我们抵御流感。专家建议,10月底前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
加强个人防护
- 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佩戴好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传播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消毒剂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 避免接触发热、咳嗽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牛奶、鸡蛋、鱼肉等
- 保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 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8小时,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睡眠时间
- 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 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 慢性病患者在流感季节应特别注意防护,避免感染引发并发症
- 医务人员等高风险职业人群,应定期接种疫苗并加强个人防护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及时了解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应对流感等传染病的威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