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都灵之马》:黑白胶片下的哲学寓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都灵之马》:黑白胶片下的哲学寓言

引用
豆瓣
7
来源
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16898/
2.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8929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23A09G4T00
4.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5493431053445700.html
5.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42662040
6.
https://vocus.cc/article/66eab5d9fd89780001e31147
7.
https://www.chinaoffshore.com.cn/xqc/202411/790312.html

《都灵之马》是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于2011年推出的封山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在影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以尼采与都灵之马的历史事件为引子,通过一对父女在末日世界中的生存故事,探讨了人性、生存和哲学意义等深刻主题。

01

开篇:尼采与都灵之马

影片以一段关于尼采与都灵之马的旁白开篇,这段发生在1889年1月3日的事件,成为了整部电影的起点。当时,尼采在都灵街头目睹了一匹马被马车夫虐待,他上前制止并抱住马颈痛哭,随后精神崩溃。这一幕不仅预示了尼采个人的悲剧,更象征着西方哲学中“上帝已死”的深刻命题。

02

黑白胶片下的末世景象

贝拉·塔尔选择用黑白胶片来呈现这个末日世界,这种选择绝非偶然。正如他所说:“我所厌恶的是电影总是很虚假,你会发现这是电影真正的颜色。”在影片中,不同色调的黑白灰勾勒出空旷、死寂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剥夺了色彩与生机。这种视觉处理方式让人联想到斯坦利·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手法,通过无声胜有声、无色胜有色的方式,强化了影片的震撼力。

03

长镜头叙事:时间的凝固与延展

《都灵之马》全片仅由30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平均时长超过5分钟,这种极端的长镜头运用在当代电影中极为罕见。贝拉·塔尔通过这种方式强迫观众凝视画面,检视人物的处境。例如,影片中多次重复展现父亲起床、女儿打水、他们吃土豆等日常场景,但每次都有细微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重复逐渐显露出绝望与痛苦的累积。

04

象征与隐喻:西西弗斯式的循环

影片中充满了丰富的象征与隐喻。父女与马的六日生存,暗合创世纪的六天;每天重复的劳作与困境,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循环。这种循环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更体现在空间上: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风沙、崎岖的道路、简陋的房屋,都暗示着生存的艰难与无望。

05

结语:艺术的永恒价值

《都灵之马》是一部需要耐心与思考的电影,它不提供简单的娱乐,而是邀请观众深入思考生存的意义。贝拉·塔尔通过极简的叙事、克制的表达和深邃的思考,创造了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正如片中那匹被虐待的马最终倒下一样,影片也在最后五分钟戛然而止,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空间。

这部电影或许并不适合所有观众,但它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和反复品味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斥着特效与娱乐的电影时代,仍然有导演在坚持探索电影艺术的边界,用最纯粹的方式讲述最深刻的故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