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郎山隧道:4176米高原天险的工程奇迹
揭秘二郎山隧道:4176米高原天险的工程奇迹
二郎山隧道是318国道上海—聂拉木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天全县与泸定县交界处,全长4176米,海拔高度2182米。作为“九五”计划的重点项目,该隧道于1996年5月23日动工,2001年1月1日正式通车,总投资达4.7亿元人民币。
设计特点
二郎山隧道采用单洞双向行车设计,中部设变坡点,隧道净宽9米,高5米。平行导洞长4155米,通过14个横通道与主洞连接,其间距为42.5米。路面横坡采用双向人字坡,坡度为1.5%;设置双车道,路面宽度7.50m。
技术创新
隧道建设中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如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以及高地应力条件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等,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工程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采用了新奥法施工和复合式衬砌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地应力、岩爆和大变形等技术难题。在通风排烟方面,洞身开挖在500m以内采用压入式通风,洞身在5001200m采用混合式通风,当隧道掘进超过1200m后,结合主洞和平导的布置形式,采用巷道式通风。
值得一提的是,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还创新性地利用斜井引水发电,实现绿色运营。通过在斜井内设置引水管道,将斜井井口附近冲沟中的水引入地下风机房(内设发电机组),利用井口至井底192米的高差进行发电,发电尾水通过隧道中央排水沟排出洞外。凭借此项技术建成了小流量大高差的洞内发电站,装机规模达630千瓦,年发电量达400万度,完全满足二郎山隧道照明和监控用电需求。
工程难点
二郎山隧道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海拔、恶劣自然环境和复杂地质条件给施工带来了巨大困难。隧道最大埋深748米,地应力极大,岩爆和大变形段占隧道全长60%。西口段还需穿越79m浅埋偏压崩坡积层以及暗河岩溶地段。
面对这些难题,建设者们通过科学方法成功解决了岩爆、涌水等问题,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并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洞门采用具有藏族风格的建筑形式,实现了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二郎山隧道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川藏线的交通条件,将翻越二郎山的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显著提升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它不仅是我国隧道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更象征着人类战胜自然障碍的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