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实地指导活动顺利举办
幼小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实地指导活动顺利举办
幼小衔接是一场双向奔赴,是幼儿园与小学“以儿童为本”而展开的浪漫链接。为深入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成都市盐道街小学致力于研究教与学的变革,从身心、生活、学习、社会“四大适应”出发,帮助儿童科学衔接,旨在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园校的实践,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近期,幼小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实地指导活动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盐道校区)举行。与会人员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专员,锦江区教育局领导与区教科院相关教研员,以及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等相关实验园校的项目研究团队。
活动中,成都市盐道街小学的巫韵佳老师携手一年级七班的孩子们,以语文课堂《日月明》为例,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和有层次的游戏活动中主动识字,逐步深入感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游戏化教学的魅力,展示了盐小在幼小衔接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实现幼小科学衔接是各园校持续研究的课题,以儿童为中心,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园校持续追求的目标。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各项目试点院校对幼小衔接课程一体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与理解。基于此,各园校对项目开展情况做了汇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校长助理魏佳老师以《让知识间的联系在游戏化教学中看得见、摸得着》为主题,从衔之有因、衔之有道及衔之有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针对学校满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以关照儿童生长全周期,努力帮助儿童走实、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成都市第三幼儿园金美玲主任以《“游戏+”幼小衔接活动的实践推进》为题,就暑期亲子入学准备课程、如何以游戏为基本路径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玩学结合的做法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扬长”的切入点是否适宜、教学评价和保障落实上存在困难等困惑。
在“幼小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实地指导活动中,多位教育专家就盐道街小学与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幼小衔接项目进行了深入指导和交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吴正宪肯定了盐Yu课程的评价方式,认为此路径、策略具有推广价值。同时,她强调“四个适应”课程的实施应鼓励综合学科与跨学科的整合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敏谊从“衔接课程”和“课程衔接”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并建议幼儿园课程模块化,小学合理调整课标、课时,进行大模块深度学习,实现多学科综合性活动。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丽伟从发展生态学等理论角度对“扬长”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建议清晰化一日生活教育清单的内在逻辑,确保教育活动系统性和连贯性。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学前部研修员丁文月指出,聚焦于儿童自尊自信与自我意识培养中的“扬长”点,提倡非量化评价方式,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过程,通过自主游戏促进有效学习。
上海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分享了参观感受,强调小学应主动向幼儿园衔接,了解幼儿园教学方式,并提出环境适应、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专家们从课程评价、学科整合、教育生态学、儿童发展及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创新策略与推广建议,为幼小衔接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重要指导。
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园校汇报和专家指导等环节,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与会专家和园校领导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未来,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为科学幼小衔接助力赋能,持续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