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之重器:黄旭华核潜艇设计传奇
致敬国之重器:黄旭华核潜艇设计传奇
2025年2月6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为国“深潜”一辈子的科学家,用毕生精力推动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医学生到核潜艇总师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医学世家。然而,在抗战时期亲身经历了日本飞机的轰炸后,这位海边少年立下了科技救国的志向。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从此与船舶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末,面对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中国决定自主研制核潜艇。1958年,时任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科长的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从上海启程赶往北京,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工作,成为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土办法”解决尖端技术难题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研设备简陋,甚至连基本的核潜艇资料都极度匮乏。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设计核潜艇时,黄旭华团队采用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为了验证这一设计的可行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
在计算数据时,由于没有计算机,他们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据都需要两组人分别计算,答案一致才能通过。这种严谨的态度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控制核潜艇的重量和重心,他们甚至采用了最“土”的方法——用秤称重。所有上艇的设备都要过秤,边角余料也不例外。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却让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与设计值几乎完全吻合。
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
核潜艇研制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从1958年到1988年,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与家人聚少离多。父亲去世时,他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他对家人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1988年,中国核潜艇研制迎来了关键的深潜试验。这次试验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艇毁人亡。为了稳定军心,年过花甲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当核潜艇顺利下潜到设计深度并完成试验后,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开创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新篇章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更令人自豪的是,这艘核潜艇的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核潜艇。
毕生奉献,桃李不言
黄旭华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黄旭华向中国船舶集团所属第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就像他亲手设计的核潜艇一样,行于惊涛骇浪之下,隐于茫茫人海之中,却成就了无穷的力量。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