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娃到古生物学家:盖志琨的科研人生
从农村娃到古生物学家:盖志琨的科研人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回到母校山东科技大学,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激发科研热情 谱写中国答案”的精彩报告。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古生物学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坚持、探索和突破的励志故事。
从农村娃到古生物学家
1978年,盖志琨出生在山东招远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虽然贫寒,但父母的勤劳和坚韧深深影响了他。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还要帮助父母干农活,放牛、种庄稼、割麦子样样都得干。这些看似平凡的经历,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为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奠定了基础。
1998年,盖志琨考入山东矿业学院(现山东科技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之旅。200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师从著名古鱼类学家朱敏院士,正式开启了古生物学研究生涯。
孤独而幸运的科研之路
2006年,在导师朱敏院士的推荐下,盖志琨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全额奖学金,赴布里斯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开始了对4.28亿年前的盔甲鱼——“曙鱼”的研究。这项研究的难度超乎想象:他需要从近3万张模糊不清的二维图片中,一笔一笔复原出指甲盖大小的脑颅三维结构。
每天凌晨开始,长达1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夜以继日的实验室生活,整整近三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突破。盖志琨不仅成功复原了曙鱼的脑颅结构,还完成了长达400页的博士论文。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成为演化生物学的经典案例。
踏遍祖国山河的野外考察
对古生物学家来说,野外就是最大的实验室。为了寻找化石证据,盖志琨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海南保亭到西藏阿里无人区,从浙江长兴到新疆阿勒泰,从黑龙江双鸭山到中越边境。每一次野外考察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盖志琨始终坚信:只要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总有一天会有收获。
重大发现:揭秘生命演化之谜
在过去的十年里,盖志琨团队取得了多项重大发现:
- 在重庆秀山地区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盔甲鱼类化石——灵动土家鱼,首次展示了盔甲鱼类的身体全貌,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起源提供了新证据。
- 通过研究盔甲鱼类,揭示了颌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为“人是鱼变的”这一演化观点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
- 命名或修订了约三分之一的盔甲鱼物种,提出了基于分支系统学的分类假说及新的生活方式理论。
这些成果不仅多次发表在《Nature》等顶级期刊上,还被选入教科书,成为古生物学领域的经典研究。
激励后辈: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报告的最后,盖志琨深情地对学弟学妹们说:“科学研究是一条孤独而艰难的道路,但只要你们保持对科学的热爱,脚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就一定能为地质学科的研究、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盖志琨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一代:科研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生命的答案。正如他在报告中所说:“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盖志琨的成长之路,不仅是一个农村娃通过努力成为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代中国科研人不懈奋斗的缩影。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的年轻人: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