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做大岁:莆田独特年俗揭秘
正月初四做大岁:莆田独特年俗揭秘
正月初四,对于福建莆田人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要进行第二次围炉团圆,俗称“做大岁”。这一习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段悲壮历史,至今已传承四百多年。它不仅是对抗倭英雄的纪念,更是莆田人对家庭团圆、生活安宁的深切期盼。
历史渊源:倭寇侵扰与民族记忆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陷兴化府(今莆田市),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烧杀抢掠,造成惨重灾难。据史料记载,倭寇“焚掠八昼夜,城内外死者数万人”。次年,在戚继光等将领的带领下,明军击败倭寇,百姓陆续返回家园。由于错过了农历新年,他们选择在二月初四补过春节,并逐渐将这一日期调整至正月初四,以“做大岁”来纪念这段历史。
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莆田人民对抗倭历史的记忆,还展现了顽强不屈的精神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习俗特点:独特的仪式与活动
“做大岁”有着丰富的仪式和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炉团圆和贴白额春联。
围炉团圆
正月初四,莆田人会像除夕一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围坐在一起,象征团圆与和谐。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年俗的延续,更是对家庭情感的凝聚。餐桌上,人们会准备各种寓意吉祥如意的美食,如焖豆腐、清蒸鱼、卤面等,每一道菜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贴白额春联
莆田人在“做大岁”时会贴一种特殊的春联,称为“白额春联”。这种春联在大红春联的上方留出一截白边,寓意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这一习俗源于明代抗倭时期的丧葬传统,后来演变为表达对历史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惜。
此外,莆田人还有初二探亡日、初三祝寿日、初五吃线面等习俗。正月初二是禁忌日,人们避免串门,以此纪念抗倭中牺牲的同胞;初三部分地区有为老人祝寿的习俗,寓意劫后余生的喜悦;初五早餐吃线面,象征长寿和新年的延续。
当代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新面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大岁”这一习俗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例如,莆田木雕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得到了创新性发展。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如黄旺旺,通过融合传统技艺与流行文化,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使木雕艺术焕发新生。
同时,莆田市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这一习俗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非遗展示馆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努力不仅让“做大岁”这一习俗得以延续,也让其文化内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文化意义: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
“做大岁”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体现了莆田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团结一心,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一习俗也承载着对家庭团圆、生活安宁的美好期盼,体现了中国人重视亲情、珍爱和平的文化传统。
在当今社会,“做大岁”这一习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激励我们要传承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将继续在莆田人民的生活中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