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暑后,这4个处理误区,很多家长都“踩”过!特别第一点
孩子中暑后,这4个处理误区,很多家长都“踩”过!特别第一点
随着广东地区持续高温,中暑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暑的症状、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并澄清一些常见的误区,帮助您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中暑的概念与分类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高,患者会出现皮肤灼热、无汗,伴有意识障碍、惊厥、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表现,同时可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中暑的症状表现
古人对中暑早有总结描述。在高温环境暴露后,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先兆中暑:
- 头晕、头痛、反应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
- 口渴、心悸、心率增快
- 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 大汗、面色潮红、皮肤灼热
- 发热(多不超过38℃)
小婴儿可能表现为疲倦嗜睡或烦躁哭闹、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大汗淋漓。
如果症状进一步加重,但没有达到重型中暑的程度,即可诊断为轻型中暑。轻型中暑可以有大汗,也可以开始出现少汗或无汗。
重型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痉挛是在轻型中暑的基础上,出现肌肉痉挛的表现。热衰竭则是出现晕厥(数分钟后可苏醒,无惊厥发作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少尿或无尿等循环血量不足表现。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非常高,表现为体温过高(>40℃),皮肤灼热、无汗,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如昏迷、惊厥、谵妄等,同时合并全身多系统功能衰竭。
中暑的处理方法
中暑的处理关键在于早期快速降温。具体措施包括:
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患者尽快转移到通风、阴凉的环境,最好是空调房。户外可选择树荫等阴凉处。
通风、散热:使用风扇或扇子帮助散热,尽可能多暴露皮肤。可在皮肤上喷水或用湿毛巾擦拭、湿敷,避免使用酒精。可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经过的部位放置冰袋或冰冻饮料瓶帮助散热。
补充水分:需要大量补水,但不可一次性大量饮水。可用口服补液盐补充,或在凉白开里加少量食盐白糖。不要补充高糖饮料及含酒饮料。
水浴:如果怀疑热射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患者头部以下部位置入储水容器里,或利用自然水域进行水浴。没有条件的,可将双手浸入冷水盆中,或使用冰块、冰镇饮料等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降温。
尽早送医:如果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不要强行灌水,应将患者摆放成复苏体位,预防呕吐误吸,并尽快送医检查。
中暑的预防措施
规划行程:避免在10:00至17:00带孩子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尽量安排在10:00前或傍晚后。
合理使用降温工具:空调温度保持在25-26℃,避免直吹,注意室内外温差。
补充水分:适量增加水分补充,1岁以上的儿童需要补充电解质。
清淡饮食,注意休息:避免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睡眠。
适当着装:穿着轻薄、透气、宽松、浅色的衣物,使用遮阳伞或帽子。
看管好孩子: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注意婴儿车的通风。
适当热适应训练:可在上午或下午进行适度运动,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持续1-2周。
关于中暑的常见误区
中暑引起的发热可以用退热药?
不可以。中暑发热与感染性发热病因不同,使用退热药可能无效且加重脱水。中暑后要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藿香正气制剂适用于阴暑证,而非现代医学定义的中暑。可以多涂风油精等预防中暑?
风油精含薄荷醇,对婴幼儿大脑有影响,建议5岁以下儿童慎用。大量饮用冰镇饮料、冰镇水果?
过量冷饮可能引发阴暑,应适度祛暑,避免寒凉过度。
祛暑佳品推荐
推荐一款适合老少的消暑汤品——冬瓜芡实排骨汤。
材料:排骨250克、冬瓜250克、鲜芡实一把,具体用量可根据食用人数而定。
煮法:先煮排骨,去除血沫后加入冬瓜和芡实,煮至冬瓜熟透后加盐调味。可加入葱花、芫荽等增加风味。暑热口渴时,可将冬瓜皮一并加入以增强清热解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