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救世主》:从400元到4.5亿美元的传奇之旅
达·芬奇《救世主》:从400元到4.5亿美元的传奇之旅
2017年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迎来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拍卖会。一幅名为《救世主》的油画,经过19分钟的激烈竞价,最终以4.5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下艺术品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
这幅画作尺寸为66×47厘米,描绘了耶稣基督身着青金色与深红色长袍,右手高举象征祝福的手势,左手握着一颗水晶球的经典形象。画作的技法特点令人惊叹:达·芬奇运用了他标志性的“渐隐法”,通过模糊边缘线条营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深度。画中卷发、衣纹等细节处理细腻,展现了对光影和质感的精准把握。水晶球象征宇宙或世界,而耶稣的姿态则传递出拯救与祝福的主题。
然而,这幅画的传奇之处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曲折的历史流转。画作完成于1506-1513年间,最初是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创作的。此后,它经历了多次转手和遗忘:
1625年,画作作为法国公主亨利埃塔·玛丽亚的嫁妆带到英国。英国内战后,国会拍卖国王财产时,画作仅以30英镑售出。查理二世重登帝位后,画作重回王室,但后来被送给了情妇,从此销声匿迹200年。
20世纪初,画作被误认为是达·芬奇门生伯纳迪诺·卢伊尼的作品,并在1958年的拍卖中以45英镑(相当于400元人民币)的低价售出。直到2005年,这幅画在纽约被重新发现,经过6年的研究和修复,2011年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展出时,才最终被确认为达·芬奇的真迹。
2017年的拍卖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一位匿名买家通过电话报价竞得,画作以4亿美元落槌。这背后涉及多位艺术商人和收藏家:从最初的1000多美元买入,到8300万美元转手,再到最终的4.5亿美元成交,价格翻了数万倍。
然而,关于这幅画的真伪争议一直存在。普拉多博物馆的研究员古恩萨雷斯·莫索曾质疑其真实性,但修复工作者黛安·德怀尔·莫德斯蒂尼通过详细研究证实了其为真迹。她发现画作中的技法特点,如薄质釉料的使用和核桃木材质,都与达·芬奇其他作品相符。
如今,《救世主》的下落成谜。沙特王储萨勒曼购得后,曾计划将其作为新建艺术项目的镇馆之宝,但因种种原因,画作一直未公开展出。2019年,法国卢浮宫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举办展览,邀请《救世主》参展,但最终未能达成共识。
作为达·芬奇现存15幅作品之一,且是唯一一幅可在市场上流通的达·芬奇作品,《救世主》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见证了艺术市场的变迁,揭示了艺术收藏背后的秘密,也展现了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