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亿美元的质疑:达芬奇《救世主》真伪之争再起波澜
4.5亿美元的质疑:达芬奇《救世主》真伪之争再起波澜
2024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美术史学者马修·兰德鲁斯教授提出一个震惊艺术界的观点:被誉为"世界上最贵的画"的《救世主》,实际上主要由达芬奇的学生贝尔纳迪诺·卢伊尼完成,达芬奇本人的参与度仅有20%-30%。
这幅描绘耶稣基督身着青金色与深红色长袍,右手高举象征祝福的手势,左手握着一颗水晶球的经典画作,自2017年以4.5亿美元天价成交后,其真实性就一直备受质疑。
作品来源之谜
《救世主》的来源充满了不确定性。根据艺术史学者Danielle Smith的研究,这幅画在1763年之前的11个来源记录中,全部都是问号。这意味着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幅画的行踪成谜。更令人质疑的是,达芬奇在世时,没有任何确凿记录提到他创作了这幅画。
专家意见的激烈交锋
达芬奇作品全集的作者Frank Zöllner是最早对《救世主》提出质疑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画中肖像的脸上没有胡子,与该主题的所有标准复制品不同;布料褶皱的画法也很差,尤其是ω形褶皱未能清晰描绘基督的伤口。Zöllner断定,这幅画很可能出自达芬奇的一个学生、同事或追随者之手。
将《救世主》与达芬奇的其他名作进行比较,差异显而易见:
- 手部画法:《救世主》中的手部显得僵硬匠气,而《蒙娜丽莎》和《抱银鼠的女子》中的手部则展现了大师级的细腻技艺。
- 脸部细节:《救世主》的脸部和五官画法模糊,表情呆滞,而达芬奇的其他作品则注重细节刻画,富有神秘感和灵动性。
- 衣物褶皱:《救世主》中的衣物画法笨拙生硬,与《抱银鼠的女子》中行云流水般的飘逸感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也有专家坚持认为这是达芬奇的真迹。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马丁·坎普表示,他即将出版的书中将提供确凿证据证明这一点。他认为,这幅画中的手、脸、水晶球和纹理都是达芬奇作品的经典标志。
重要机构的谨慎态度
多个世界顶级博物馆对《救世主》的态度耐人寻味:
- J·保罗·盖蒂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柏林Gemäldegalerie、圣彼得堡冬宫等机构都曾拒绝购买这幅画。
- 卢浮宫在2019年将其降级为"工作室作品",不愿将其与《蒙娜丽莎》并列展出。
-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也在展览目录中将其降级为"由达芬奇授权和监督的作品"。
这些态度表明,即便不完全否认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但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已经影响到了其在艺术界的地位。
争议背后的深思
《救世主》的真伪之争,折射出艺术鉴定领域的复杂性。一件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艺术性,还受到来源历史、专家意见和机构态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幅画的争议,或许永远无法得到最终答案,但它无疑为人们提供了重新思考艺术真伪与价值关系的契机。
正如一位艺术评论家所说:"这幅画的价值,究竟是取决于画布上的笔触,还是取决于画框外的故事?"这个问题,或许比《救世主》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