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阅微草堂笔记》故事5则,原文和白话文
古代志怪故事:《阅微草堂笔记》故事5则,原文和白话文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学家纪昀的代表作,这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通过讲述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故事,展现了清代社会的百态。书中不仅有丰富的民间传说,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导人们诚实守信、修身养性,尊重自然与生命,并时刻铭记善恶有报。
作者介绍
《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清朝的纪昀。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是清代文学家、官员。他考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并主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嘉庆十年(1805年),他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
创作背景和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该书原名《阅微笔记》,主要讲述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这些故事不仅遍布全中国,还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全书在内容上以短篇故事为主,通过狐鬼神怪的形象折射当时社会百态,揭露官场的腐朽黑暗以及社会人心的贪婪,意在劝善惩恶。
《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背景正值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因此,他的作品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同时也展现了其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阅微草堂笔记》故事5则,阅尽人生百态
故事一:董文恪公遇鬼
原文:董文恪公未第时,馆于空宅,云常见怪异。公不信,夜篝灯以待。三更后,阴风飒然,庭户自启,有似人非人数辈,杂遝拥入。见公大骇曰:“此屋有鬼!”皆狼狈奔出。公持梃逐之。又相呼曰:“鬼追至,可急走。”争逾墙去。
白话文:董文恪公在科举未中之前,在一所空宅中教书。有人说这空宅中常见鬼物,董公不信,于是在夜间点灯等待鬼物出现。三更以后,院子里阴风飒飒,门户自动开启,一群似人非人的鬼物杂乱地拥进室内。他们一见董公,大惊失色地说:“这屋有鬼!”于是都狼狈不堪地逃了出去。董公手持木棒追赶,鬼物们又你呼我叫地说:“鬼追来了,快跑!”争先恐后地翻墙逃走了。
点评:此故事以董文恪公遇鬼为线索,展现了人与鬼的交锋。通过董公的勇敢与机智,以及鬼物的狼狈逃窜,展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鬼神的敬畏与好奇。
故事二:狐仙惩恶
原文:有士人独居,忽有女子夜来相就,衣袂楚楚,意态娴雅,自云:“邻女,慕君高雅,愿侍巾栉。”士人喜而纳之。居二三年,忽怀妊,腹大如瓮。士人大骇,女亦愁沮,然无如之何。既产,见一物,状如狸,倏然逸去。女亦顿失所在。士人悔恨,终其身焉。
白话文:有个读书人独自居住,忽然有一天夜里有个女子前来投奔他。这女子衣袂飘飘,姿态娴雅,自称是邻家女子,因为仰慕读书人的高雅气质,愿意侍奉他。读书人欣然接纳了她。过了两三年,女子忽然怀孕了,肚子大得像只大瓮。读书人非常惊恐,女子也忧愁沮丧,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出生后,只见一个形状像狸猫的怪物,迅速逃走了。女子也突然消失不见了。读书人悔恨不已,终其一生都为此事感到遗憾。
点评:此故事以狐仙与士人的交往为线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的冲突。狐仙的出现与消失,以及狸猫怪物的出现,都带有神秘色彩,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同时,故事也警示人们要谨慎交友、明辨是非,不要为了一时的欢愉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故事三:幻境奇遇
原文:有士人夜行,忽入一境,楼阁参差,花木扶疏,俨然仙境。遇一老者,白髯飘飘,自称:“此乃幻境,君有缘至此,可随我游。”士人从之。老者导其游观,奇景层出不穷。忽闻钟声大作,幻境渐隐,老者亦不知所踪。士人惊觉,乃在道旁,月色如水,如梦初醒。
白话文:有个读书人晚上行走时,忽然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地方。这里有参差的楼阁,扶疏的花木,简直就像仙境一样。他遇到了一个白髯飘飘的老者,老者自称这里是幻境,因为读书人有缘才来到这里,可以跟着他一起游览。读书人便跟着老者一起游览,奇景层出不穷,让他目不暇接。忽然,钟声大作,幻境渐渐隐去,老者也不见了踪影。读书人惊醒过来,发现自己正站在道旁,月色如水,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梦境。
点评:这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让人不禁对幻境产生了好奇和向往。通过读书人的奇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同时,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所经历的种种奇遇,或许只是生命中的一场梦境,但即便如此,它们也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
故事四:画中仙缘
原文:有士人好古画,尝购得一幅,画中山水清丽,楼阁隐约,似有仙人隐现其中。士人日夕瞻赏,不觉神驰。一日,忽闻画中传来细语,惊而谛听,乃一女子之声。自云:“妾乃画中仙,感君雅意,愿与君共游仙境。”士人欣然从之,遂入画中,与仙子共游,欢乐无极。然时光易逝,士人渐觉体力不支,仙子劝其归,士人依依惜别。归后,画如故,但士人心中,已留仙缘。
白话文:有个读书人特别喜欢古画,有一天他买了一幅画,画里的山水景色清丽,楼阁若隐若现,似乎还有仙人在其中若隐若现。读书人每天都欣赏这幅画,不知不觉中神思都飘到了画里。有一天,他忽然听到画里传来细语声,仔细一听,居然是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自称是画中的仙子,感激读书人对她的雅意,愿意带他一起游览仙境。读书人欣然答应,于是进入了画中,和仙子一起游玩,快乐得无法形容。然而时光易逝,读书人渐渐觉得体力不支,仙子劝他回到现实世界,读书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仙子。回到现实世界后,画还是那幅画,但读书人的心中,已经留下了这段仙缘。
点评:这个故事以古画为媒介,展现了读书人与画中仙子的奇妙缘分。通过画中的世界,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于仙境的想象和向往。同时,故事也告诉我们,虽然仙境美好,但终究不是我们的归宿,珍惜当下,活出真我,才是最重要的。
故事五:月夜琴缘
原文:月夜,士人独坐庭中,闻琴声悠扬,如泣如诉。循声寻之,见一女子抱琴独坐,容颜清丽,气质出尘。女子见士人,微笑颔首,邀其共赏月色,共奏琴曲。士人欣然从之,二人琴瑟和鸣,宛若天籁。夜深,女子飘然离去,士人怅然若失,然琴音犹在耳畔,久久不散。
白话文: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读书人独自坐在庭院中,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那声音如泣如诉,让人心醉。他顺着琴声找去,只见一个女子抱着琴独自坐在那里,她的容颜清丽,气质出尘,宛如仙子下凡。女子看到读书人,微笑着点了点头,邀请他一起欣赏月色,共同演奏琴曲。读书人欣然答应,于是二人开始琴瑟和鸣,那音乐宛若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夜深了,女子飘然离去,读书人感到怅然若失,但琴音似乎还在耳畔回响,久久不散。
点评:这个故事以月夜、琴声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美丽的邂逅。通过读书人与女子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故事也告诉我们,有些美好的瞬间虽然短暂,但它们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阅微草堂笔记》的现实启示:
- 强调个人修为与福报的关系:
书中指出,通过自身努力修得的福报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无法被他人夺去。
告诫人们不要贪图不义之财,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财富可能短暂但最终会导致损失。 - 倡导尊重自然与和谐共生:
书中通过人与妖异路的故事,传达了尊重其他生命、不伤害无辜的重要性。
强调万物皆有灵性,伤害他人最终会反伤自身,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 强调道德教化与因果报应:
书中讲述各种因果报应的故事,旨在教育人们善恶有报,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则会导致恶报。
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行善,避免作恶,以期得到好的报应。 - 提供人生哲理与智慧:
通过阅读和理解书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生。
这些故事中的道德教化和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阅微草堂笔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刻道德教化和人生哲理的宝典。它提醒我们要诚实守信、尊重自然、积极行善,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