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教你如何科学服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教你如何科学服药

引用
9
来源
1.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5/content_6954656.htm
2.
https://wjw.sz.gov.cn/wjtz/content/post_10531903.html
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2/content_6991895.htm
4.
http://www.bzscdc.cn/special/show-2540.html
5.
https://www.ahjinzhai.gov.cn/public/6617681/37112730.html
6.
https://www.scdc.sh.cn/shjk/rdxx/20240813/8583.html
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6/content_6955867.htm
8.
https://www.kanhuxi.com/kanhuxi/documents/8712/
9.
http://www.njyzyy.com.cn/jkbk/detail.aspx?mtt=9&id=978

“每日三次”到底应该怎么吃?为什么有些药需要“首剂加倍”?哪些药物不能掰开吃?这些看似简单的用药常识,却常常被人们误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科学合理用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用药常识。

01

“每日三次”到底应该怎么吃?

很多人在服用药物时都会遇到“每日三次”这样的用药频率指示,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应该随三餐服用。但这种理解真的正确吗?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每日三次用药,其实和吃饭没有关系。这里指的是相隔约8小时,这是按照一天24小时除以三次来划定的。如果我们按照三顿饭的时间,那晚饭距离第二天早上的早饭时间就太长了,会影响药物在体内浓度的稳定性。

比如对于血药浓度稳定要求较高的抗菌药物、抗癫痫药、治疗震颤麻痹药、降压药等,可能会严重影响疗效。而早饭和午饭,或者午饭和晚饭之间,肯定是要小于八小时的,这样可能会造成药物浓度偏高,也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更何况我们吃饭的时间可能并不规律,不论如何,用吃饭来计算服药时间都是不严谨的。

如果严格做到8小时服用一次有困难,比如小朋友睡眠时间比较长,也不用把睡得正香的孩子喊醒吃药,比如对于口服抗生素来说,前后相差两个小时问题也不大,让服药间隔尽可能均衡就好。

02

为什么有些药需要“首剂加倍”?

临床上,有些治疗药物需要首剂加倍,这是为什么?

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加倍,可在一个半衰期内迅速达到Css(稳态血药浓度),可缩短药物达到有效浓度的时间,立即发挥治疗作用。对那些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可以采取首剂加倍的给药方式。同时要求药物的治疗窗范围大,不会因为迅速升高的血药浓度引起中毒。

一般来说,需要首剂加倍的多是抗菌药(但也不是所有的抗菌药都需要首剂加倍)。如果首剂不加倍,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延误疾病治疗。例如复方新诺明半衰期为11小时,每天服用2次,首次剂量加倍,11小时后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原菌。而首剂不加倍,则需36个小时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个小时内迅速繁殖,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因此,每日两次,首剂加倍是复方新诺明的最佳给药方案。

常见的需要首剂加倍的药物有:

  1. 磺胺类的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
  2. 四环素类,如米诺环素、多西环素
  3. 替考拉宁
  4. 广谱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氟康唑等
  5. 替加环素

服药前一定要阅读药物说明书有关的用法用量,以了解所服药物是否需要首剂加倍。此外,大部分抗生素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服用抗生素时,首次服用的剂量应请医生根据病情及患者的体质状况来决定,不可擅自加大剂量。

03

哪些药物不能掰开吃?

有些口服剂型,嚼碎或掰开后服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还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中毒。

  1. 对口腔或胃黏膜有较强刺激的药物:如助消化药胰酶,口服时应整片吞服,不得嚼碎,以免药粉残留在口腔内,导致严重的口腔溃疡;又如,缓泻药比沙可啶,为避免对胃黏膜较强烈的刺激,应整片吞服,且服药前2小时不宜服用抗酸药、乳汁、牛奶或进食。

  2. 肠溶制剂:如红霉素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胶囊等,应整个吞服。这些药物的外边均有肠溶衣保护,在胃液中2小时不会发生崩解或溶解,其目的是为了满足药物性质及临床的需要,如: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提高部分药品在小肠中的吸收率和利用度;掩盖药品的不良臭味;避免部分药品在胃酸作用下分解失效。若嚼碎后服用,将会失去上述作用。

  3. 缓释、控释制剂:生产这类剂型是为了控制和延缓药物的释放,满足临床的需要,在制剂工艺方面具有特殊的渗透膜、骨架、渗透泵、储库、传递孔道等结构。若嚼碎或掰开后服用,上述的特殊结构被破坏,便无控制或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可言,不仅改变了疗效,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04

用药时喝水有讲究吗?

在服用药品的过程中,对于哪些药物服用后应多喝水,哪些应该少喝甚至不喝,半数以上的人不能准确答出。

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物,为减弱其毒性,避免对器官特别是对肾赃的损伤,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毫升以上。比如:在服用抗痛风药后,应大量饮水(一日应2000~2500毫升),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

同时,在服用某些药后,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比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否则影响药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喝水。

05

抗菌药就是消炎药吗?

抗菌药和消炎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炎症通常称为发炎,它是指机体遭受有害刺激后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应的病理过程。其临床表现为炎症部位红、肿、热、痛。引起炎症的因素很多,如高温、射线、强酸、强碱、细菌和病毒等。

消炎药是指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生成或释放的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使炎症缓解。临床中常用的抗炎药有两大类:

  1. 甾体类抗炎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等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等。大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感染发生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

  2. 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即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塞来昔布、布洛芬、依托考昔等,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烧或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出血等。

抗菌药物一般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硝基咪唑类(甲硝唑)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等)。抗菌药物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细菌或真菌,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影响细胞膜、感染细菌蛋白质或阻碍细菌核酸合成等机理发挥抑菌或杀菌作用。

当炎症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被称为感染性炎症。若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就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若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时必须使用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是无效的。若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就必须使用抗真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因此,无论是从病因、作用机理、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等各方面,抗菌药物和消炎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06

如果漏服了药物应该怎么补?

合理用药不仅应选药准确,即对症用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使用药物。所谓正确使用,就是根据治病的需要和药品的性质,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和剂量,使机体和机体特定部位的药物能达到有效浓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如有的药物一日三次或一日四次服用,而缓释、控释制剂一日服用一次即可。严格按每种药物的特定要求服药,才能真正的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如抗菌药漏服了或拉长了服药间隔,会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在一定时间内低于有效的抑菌或杀菌浓度,这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可加速细菌产生耐药性。降压药漏服了,会使已经控制平稳的血压再度升高,这对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一定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服药,不能漏服。老年人忘性大,如果万一漏服了怎么办?这时要记住不能随意补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 如发现漏服了应尽快补上(漏服时间在两次服药间隔1/2 以内)。
  2. 如漏服时间已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则不必补服,按常规服药规律即可。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降血糖药加倍服用,会引起低血糖;抗凝药华法林加倍服用会导致出血。为了避免漏服药品,最好把药装在小盒内,放到醒目地方,外出时应随身携带。
07

哪些药在服用时不能骤停?

当你的病情得到控制,症状得到缓解时能否马上停药?其实有些药物使用后,随着病情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