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让中国残疾人事业飞得更高
张海迪:让中国残疾人事业飞得更高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是张海迪的人生信条。这位自幼因病导致高位截瘫的女性,不仅以顽强毅力自学成才,更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8500万中国残疾人权益的守护者。
2018年,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主席,开启了她为残疾人事业奋斗的新篇章。在她的推动下,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中国已有90多部法律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内容,为残疾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政治参与方面,张海迪积极推动残疾人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据统计,全国已有6000多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8500万残疾人参与政治生活,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张海迪大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国家建立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已惠及2700万残疾人。同时,通过精准扶贫,71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了绝对贫困,过上了更有尊严的生活。
在教育领域,张海迪积极推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她的努力下,中国建立了国家级康复大学,致力于培养康复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为残疾人康复事业提供人才支持。
就业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张海迪创新性地提出并推动实施“美丽工坊”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残疾妇女实现就业梦想,展现自我价值。
在国际舞台上,张海迪同样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2014年,她当选康复国际主席,成为首位担任此职务的中国人。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上,她作为残疾人权利运动代表发言,积极评价联合国系统推进《联合国残疾包容战略》的成效,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
张海迪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2024年8月,她访问上海理工大学,为智能康复工程研究院揭牌。她强调,康复科技应该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研发出更有温度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以科技温暖残障人士。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推出了无障碍转播服务。通过专业的手语翻译和音频描述,视障和听障人士首次能够同步欣赏这场文化盛宴。据统计,手语翻译团队完成了超过500分钟的实时翻译,音频描述师录制了400多段详细描述,让特殊群体真正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与温暖。
张海迪用行动诠释了“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她不仅是一位作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领路人。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残疾人事业正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