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认知干预到家庭支持
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认知干预到家庭支持
糖尿病不仅是一种身体疾病,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约18%~4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心理痛苦,严重影响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水平和生存质量。为了帮助糖友更好地应对这些心理挑战,我们需要了解情绪调节策略和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等方法,可以有效减轻负性情绪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家人朋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共同关注心理健康,让糖友们在面对疾病时更加从容。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抑郁、焦虑情绪,以及D型人格特征。D型人格,又称为忧伤型人格,包括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两个维度。这类患者倾向于用否认和压抑来处理外来压力,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表现为躯体不适主诉多,自我中心,不愉快,常企图博得同情等。有并发症的患者上述人格特点更加突出。
一项研究发现,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抑郁可能对血糖控制和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糖尿病同时有抑郁障碍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糖水平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康传媛通过两个案例说明了心理问题对糖尿病病情的影响:
A君,47岁,性格内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虽然心里又烦又怒,但不表现在脸上,也不爱找人聊。凡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怕找麻烦。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诸事不顺:年近七旬的老母突然病重;18岁的儿子明年就要高考;刚拿到钥匙的新房子也没带来快乐,与房屋开发商的扯皮、购买装修材料等已让他心力交瘁。A君两年前就有2型糖尿病,通过服药,血糖控制一直还算稳定,这段时间却明显感到全身乏力。到医院复查,空腹血糖已达到14.2毫摩尔/升,尿糖显示三个加号。大夫提醒要尽快控制血糖,否则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B君,39岁,近3年担任部门领导以来生活发生太多变化:案头上的文件越堆越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在家吃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常有推脱不了的饭局,经常搞到很晚,累得他到家以后倒头就睡,近几年来胖了15公斤。今年体检发现了高血脂、脂肪肝、糖耐量减低,大夫说再进一步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缓解心理痛苦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效果。
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
应对技能训练:教授患者如何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应对疾病带来的各种挑战。
心理调适和D型人格优化: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整,改善消极情感和社交抑制,培养更健康的人格特质。
培养正性情绪:如大笑,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可以与好友一起郊游、娱乐,兴致高昂时放声大笑,极端正性情绪的激发可能使所有的烦恼和压抑消逝。
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庭成员的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倾听和沟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爱和鼓励。
协助日常护理:帮助患者合理安排饮食、运动等,确保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监督病情:定期提醒患者监测血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鼓励积极心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患者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社会也应该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例如,社区可以组织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医疗机构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通过了解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并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温馨、积极的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