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四大美女的诗词:自古红颜多薄命
写四大美女的诗词:自古红颜多薄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钟爱,她们不仅以绝世容颜著称,更因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历史影响而被后人传颂。从春秋时期的西施到汉代的王昭君,从三国时期的貂蝉到唐朝的杨玉环,这些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本文将通过诗词和历史记载,展现她们的美貌与传奇人生,以及后人对她们命运的感慨与思考。
西施:沉鱼之貌,为国捐躯
西施,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有“沉鱼”之称。传说她在溪边浣纱时,鱼儿见到她的美貌而忘记游动,沉入水底。
李白《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李白的《咏苎萝山》中,西施的美丽与牺牲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色彩。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施的美貌,也反映了她为国家所做的牺牲。诗的结尾“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一句,既是对西施历史功绩的赞赏,也是诗人自身的感慨。西施虽然助越灭吴,但她的结局却是个未知数,这既是对西施命运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
罗隐《西施》
家国兴旺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这首诗一反“红颜祸水”之说,指出家国兴亡自有其规律,与某个女子并不相干;同时暗示国家统治者应负亡国之责,不能诿过于人。
王昭君:落雁之姿,远嫁匈奴
王昭君,汉代美女,有“落雁”之称。传说她出塞时弹奏琵琶,天上的大雁听到她的琴声,因她的美貌而忘记飞翔,坠落地下。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离开夔州,踏上了前往江陵的旅程。在这次行程中,他游历了众多古迹,包括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等,并由此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便是以昭君村为背景,表达了对王昭君的怀念与同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前四句,写出了昭君一生的悲剧。首联描绘出昭君村所在的壮丽山川,颔联则写昭君远离汉宫,远嫁匈奴,最终客死他乡,只留下青冢一座,向着黄昏。
后四句诗人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颈联写汉元帝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导致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尾联则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千载流传的琵琶曲中倾诉的正是她满腔的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悲愤的咏史诗,诗人杜甫通过描绘王昭君的悲剧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以及身世之感。
貂蝉:闭月之容,棋子命运
貂蝉,三国时期的美女,有“闭月”之称。传说月亮见了她的美貌也要躲进云中。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009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中写道: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司徒”指的是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
“妙算”形容王允的智谋高超。
“托红裙”则是指王允利用貂蝉(红裙通常代指女性或美丽的女子)的美人计来实施他的计划。王允通过貂蝉的美人计,最终在凤仪亭成功离间了吕布和董卓,导致董卓被杀,从而取得了胜利。
可怜貂蝉,如一颗棋子,任人摆布。
关于貂蝉的最终结局,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 被曹操占有:吕布死后,貂蝉被曹操带回许昌,成为曹操的侍妾。这种说法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后来的文学作品。
- 出家为尼:在一些传说中,貂蝉在吕布死后选择出家为尼,以求心灵的安宁。
- 关羽月下斩貂蝉:在某些版本的戏剧作品中,曹操为了笼络关羽,将貂蝉送给关羽。关羽为了不受美色所惑,决定在月夜下斩杀貂蝉。
- 归隐:在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貂蝉在吕布杀死董卓后选择了归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杨玉环:羞花之貌,马嵬之变
杨玉环,唐朝美女,唐玄宗的贵妃,有“羞花”之称。传说她在花园中赏花时,花儿因她的美貌而感到羞愧,闭合了花瓣。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安史之乱背景下,杨贵妃被迫牺牲。杨贵妃死后,她曾经佩戴的精美首饰被遗弃在地上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剧的氛围。看到这一幕,君王(唐玄宗)掩面痛哭,可他无法救下杨贵妃,作为君王的他,却无法救下自己的爱人。只能血泪交织在一起流淌,悲痛欲绝。
杨贵妃生活在唐朝中期,那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其根源在于政治腐败、军事制度缺陷以及社会矛盾激化。杨贵妃作为唐玄宗的宠妃,虽然她的存在可能加剧了唐玄宗的荒淫无度,但将安史之乱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她,显然是不公平的。
杜甫《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至德元年(756)秋天,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杜甫的内心十分痛苦。第二年春天,杜甫脱逃,沿长安城南昔日皇家贵族、官绅士女的游览胜地曲江行走。想起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游曲江东南的情景,感慨万千,心乱目迷,哀恸欲绝。于是写下了《哀江头》。
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被迫自杀,这一悲惨结局引起了杜甫的同情。杜甫认为,杨贵妃虽然曾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但最终却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一命运的无常和悲惨让杜甫深感惋惜。所以在《哀江头》中,他表达了自己对贵妃之死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以及对玄宗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之情。
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大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柝,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筹。
六军停滞不前,要求赐死杨玉环,当年七夕长生殿上夜半私语,那时还笑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贵为当今的天子,还不如卢家的莫愁女幸福。
《马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慨和对人物命运的同情。马嵬事变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唐玄宗在逃离长安的途中,被迫停滞于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市)。由于士兵的不满和叛乱,宰相杨国忠被杀。随后士兵要求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以平息军心。最终杨贵妃被迫自尽。马嵬事变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政治走向和历史进程。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对前朝兴衰的深沉感慨。在《马嵬》中,李商隐通过对马嵬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了对杨贵妃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
历史的反思与总结
历史如同一幅画卷,每一笔、每一色彩都由无数的事件和人物共同绘制。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影响力虽不可忽视,但终究是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一环。
以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为例,虽然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文学中被赋予了浪漫和悲剧的色彩,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朝的兴衰,并非由一段爱情所能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美人的形象被浪漫化或妖魔化,导致了对她们的误解。实际上,她们的故事更应被视为历史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将四大美人称为“红颜祸水”并不公平。这一说法往往忽视了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简单地将她们的美貌与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悲剧直接挂钩。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她们的命运受到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她们的选择和命运并非完全由自身的美貌决定。例如,王昭君出塞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而杨贵妃的故事则与唐玄宗的统治和政治腐败密切相关。她们的故事应被更全面地理解,包括她们的美丽,也包括她们的无奈与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