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廉政诗:一首写在端州郡斋壁上的清廉宣言
包拯的廉政诗:一首写在端州郡斋壁上的清廉宣言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书端州郡斋壁》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唯一传世诗作,写于他在端州(今广东肇庆)任职期间。端州以出产端砚闻名,而端砚是当时朝廷的贡品,价值连城。包拯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借贡砚之机大肆索要,中饱私囊。他决心革除这一弊政,规定只按进贡需要限额交纳,并且自己“不持一砚”。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写在郡守住所墙壁上的自警之作。
清廉为官的座右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诗的开篇就点明了为官之道的核心:清廉是治理的根本,正直是立身的策略。包拯认为,只有保持清廉之心,才能真正治理好一方土地;只有坚持正直之道,才能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这两句通过比喻进一步阐述了为官的品格。优秀的木材终将成为栋梁之材,而精良的钢铁不会用来制作弯钩。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期待,更是对官员品质的要求:优秀的人才应该致力于国家大事,而不是屈身谋取私利。
贪与廉的鲜明对比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这句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贪与廉的对比。仓库充盈时,鼠雀欢喜;草木凋零时,兔狐忧愁。包拯借此说明,当官员贪污腐败时,就如同鼠雀窃食,百姓就会遭受苦难;而当官员清廉公正时,就如同草木丰茂,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最后两句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警示。历史典籍中留下了无数前人的教训,我们应当引以为戒,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耻的事情。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警醒,更是对整个官场的告诫。
包拯的廉洁人生
包拯的廉洁精神不仅体现在这首诗中,更贯穿于他的整个仕途。他从1027年中进士开始,先后担任大理评事、建昌知县、端州知州、监察御史等职,最终官至枢密副使。在每一个职位上,他都坚持清廉正直的原则,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特别是在端州任上,他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限额交纳端砚,自己更是“不持一砚”。这种严于律己的精神,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树立了为官清廉的典范。
廉洁精神的当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包拯的廉洁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反腐倡廉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不仅是古代官员的座右铭,更应成为现代官员的警示录。
他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提醒着当代官员,清廉和正直是为官的根本;“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则警示着官员,贪污腐败最终会损害百姓利益,只有清廉才能赢得民心。
包拯的廉洁精神不仅体现在这首诗中,更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中。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清官”。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指引,让廉洁成为每个公职人员的自觉追求。
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廉洁思想。它不仅是包拯个人的座右铭,更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在当今社会,重温这首诗,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引发我们对现代官场风气的思考。包拯的廉洁精神,值得每一个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