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山枝:C-V2X技术如何让汽车更聪明?
陈山枝:C-V2X技术如何让汽车更聪明?
“中国在C-V2X技术标准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博士在2024年国际信息通信展上表示。作为C-V2X技术的原创策源者,陈山枝博士见证了这一技术从概念提出到全球标准的确立,再到产业化应用的全过程。
C-V2X:解决高速移动通信难题的“金钥匙”
C-V2X(蜂窝车联网)技术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优化,有效解决了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通信稳定性问题。其关键优势包括:
低延迟直接通信:C-V2X支持设备间低时延通信,无需依赖网络基础设施。
高性能频谱使用:运行在5.9GHz统一频段,提供稳定且高效的通信能力。
高速场景适应性:可支持最高达500公里/小时的相对速度,确保高速移动中的可靠连接。
严格性能标准:遵循3GPP定义的最小性能要求,保障技术安全性和一致性。
稳健同步机制:即使缺乏GNSS信号,也能保持时间同步,提升通信可靠性。
成本效益与部署便利性:利用现有蜂窝网络降低部署成本,并简化系统集成。
此外,C-V2X技术还具备清晰的5G演进路径,能够无缝升级至更高带宽和更低延迟,满足未来自动驾驶的需求。
应用场景:从辅助驾驶到全场景自动驾驶
C-V2X技术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涵盖了从辅助驾驶到特定场景无人驾驶,再到全场景自动驾驶的多个阶段。
辅助驾驶(L2+)阶段:车辆可实时获取周边车辆与路侧设施信息,实现碰撞预警、绿波通行等功能,提升驾驶安全与交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特定场景下的低速无人驾驶(L4)应用:结合单车智能,可支持封闭或半封闭区域的无人驾驶,如园区、港口、Robotaxi及自动泊车等。
开放道路的全天候无人驾驶(L5)领域:C-V2X将助力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全场景下实现无人驾驶,引领未来出行的新纪元。
产业化现状与挑战
尽管C-V2X技术优势明显,但在产业化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陈山枝博士指出,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覆盖率和渗透率不足:C-V2X路侧覆盖率和车载渗透率不高,迫切需要在路侧覆盖,实现单城打透,同时多措并举提升车端渗透率。
重建设轻运营: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亟需建立统一运营主体,打通应用层标准,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快速落地高价值应用场景。
为破解产业化难题,陈山枝博士提出了三大举措:
纳入C-NCAP主动安全测试:从2024年7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C-NCAP管理规则(2024年版)》,C-V2X被整合到主动安全的评估板块中,这使得在某些测试场景下,使用C-V2X技术的车辆比依赖传统车载传感器的车辆更容易获得高分。
将V2V纳入国家强制标准:V2V是C-V2X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部分,可实现车辆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当前方车辆出现事故或遇到灾害时,能够将信息传递给后方多个车辆,有助于车辆提前预警,避免连环交通事故的发生。
鼓励地方政府出台前装补贴政策:目前,我国政府正在加速推进“车路云一体化”。7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推进“车路云一体化”中,有些地方政府已发布补贴C-V2X前装上车的政策,这将大幅提升C-V2X车载终端的搭载率,有利于C-V2X的规模部署,更大程度赋能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未来展望:从单车智能到网联智能
陈山枝博士认为,车联网技术与汽车产业的结合发展将经历近期和中远期两个阶段。
在近期发展阶段,通过C-V2X车车协同、车路协同支持辅助驾驶,实现车车、车路信息实时共享与交互,降低事故率,提高交通效率。同时赋能特定区域、特定场景下的中低速自动驾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中远期发展阶段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雷达等技术,通过C-V2X车联网实现从单车智能到网联智能的升级,最终实现全天候、全场景的自动驾驶。
“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聚焦于智能化与网联化的深度融合,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提醒预警、C-ADAS(网联辅助驾驶)和C-ADS(网联自动驾驶)。”陈山枝博士表示。
作为中国原创的C-V2X技术,不仅在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应用方面领跑全球,更在解决实际交通问题、提升出行安全和效率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产业生态的完善,C-V2X有望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领域的关键技术支撑,为人们的出行带来革命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