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出血处置的常见误区及正确处理方式
儿童鼻出血处置的常见误区及正确处理方式
儿童鼻出血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但许多家长在处理时往往存在误区,如让儿童仰头止血、用纸团塞鼻孔等,这些方法不仅不能有效止血,反而可能加重病情。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儿童鼻出血的正确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帮助您从容应对这一常见问题。
鼻出血俗称流鼻血,顾名思义是指血液自鼻腔流出,多数鼻出血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性出血,亦可呈持续性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表现为涕中带血,重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按出血部位大致可分为前鼻出血或后鼻出血,其中前鼻出血占90%~95%,上颌窦口是鼻出血前后的分界线,多数鼻后出血病例累及蝶腭动脉。
儿童鼻出血病因复杂,与季节、气候变化、外伤、各种鼻炎及其他疾病有明显相关性。多数以空气干燥、鼻黏膜干燥或者用力挖鼻孔等为诱发因素。
虽然大多数儿童鼻出血呈现自限性,且病情较轻,但常引起父母焦虑,约10%的鼻出血患儿家庭生活质量受到显著影响。
当孩子鼻出血时,家长们常常不知所措,且采用一些错误的止血方法,常见的误区有哪些呢?
误区一:头后仰止血
流鼻血后,“仰头”几乎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但是,仰头并不能帮助止血。相反,头仰起来时,血会因为重力流入咽部,虽然鼻子看不见血流出来,但这不意味着血止住了。而咽部由于血液积存,反而容易导致呛咳,甚至引发窒息风险,是非常不可取的方法。
误区二:鼻孔塞纸团
出现鼻出血,家长往往喜欢给孩子塞一团纸堵住鼻孔,但塞纸团的局部压力一般较小,很多时候不足以迅速止血。反复填塞纸巾,还容易让正在出血的脆弱鼻黏膜被摩擦,可能增大出血创面,延长止血时间,纸巾还可能和血痂黏连在一起,当鼻血止住了,把纸巾拿出来的时候,容易使伤口又破裂继续流血。
误区三:抬高对侧手臂
很多家长根据“一侧大脑控制对侧身体”理论,认为举起对侧手臂会引起神经兴奋,从而收缩血管,进而能止住鼻血。
但实际上,鼻腔黏膜的血管收缩受交感神经支配,而上肢的动作受手臂丛神经控制,二者属于不同的神经系统,所以作用不大。
误区四:凉水拍后颈
颈部离鼻孔部位也有一点距离,止血效果并不好。而且孩子小,后颈部突然遇凉,可能会引起头部不适。
那处理儿童流鼻血,该怎么办呢?莫慌张,三招帮你忙!
第一招:采用坐位或站位姿势,头部稍前倾
让孩子身体微微向前,让鼻血从鼻孔里流出,如果有血流到口腔不要咽下去,可吐掉,让孩子张开嘴巴,用嘴呼吸。
第二招:按压鼻翼而非鼻梁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梁下方的软骨部位,即鼻翼两侧,以稍有痛感为宜,时间在10 分钟左右,如果没有止住鼻血,可以尝试移动下捏的位置再次按压。
第三招: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宝宝前额的位置,进行辅助止血。
注意事项
孩子流鼻血,不要大呼小叫,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紧张不安,加重出血症状。不要每隔1~2分钟就把手放开,看是否止血了。当停止按压可能干扰血液凝结成块,使得流血继续,影响止血效果。如果出血还是没有停止,再做一次止血按压的动作,如果再次按压5分钟,流血依然没有止住,需要就医查看。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呢?
- 持续出血,按压10分钟以上不见好转。
- 反复发鼻血,每次鼻出血间隔时间缩短,超过3次/周,且每次出血量逐渐增多。
- 当流鼻血后孩子出现头晕、面部苍白等不适情况时。
- 外伤后的出血,如重击或高处坠落。
- 鼻腔脓血性分泌物逐渐增多,鼻腔出现异味且同时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如牙龈出血、大便带血、皮肤上有出血点或瘀斑。
- 出血同时合并全身症状,如不明原因的发热、多发的淋巴结肿大等。
- 2岁以下的小宝宝流鼻血的情况比较少见,若出现此情况建议送医观察。
如何预防鼻出血的情况呢?
虽说大部分孩子流鼻血都不是严重的问题,只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也不会对身体有所伤害,但作为父母总会担心,那儿童鼻出血,该如何正确预防呢?
- 减少对鼻腔刺激,首先夏季一定注意清洁家中空调,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其次纠正儿童挖鼻、揉鼻、把异物塞入鼻腔等不良习惯。
- 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建议保持室内湿度在55%~65%,尤其是在长时间开空调的室内或天气干燥的季节,这样有助于保持鼻腔黏膜的湿润。对于特别干燥的情况,可尝试在孩子鼻腔涂抹凡士林进行湿润,也可通过生理盐水喷鼻缓解鼻腔干燥情况。
- 在过敏高发季节或者空气污染严重时,建议佩戴口罩,户外活动后注意清洁鼻腔。
- 多吃新鲜水果,鼻中隔段是逐渐由皮肤转向黏膜的结构,因此缺乏一些维生素可能会使小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而增加出血风险。
- 重视原发疾病治疗,部分鼻出血患儿与鼻炎有关,积极治疗相应的原发病是预防鼻出血的关键。
温馨提示:多数情况下,宝宝鼻腔出血都是空气干燥导致的,机体会自行启动凝血功能修复止血,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宝宝出血频繁或流血量较多,出现不能止血情况,就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守护孩子健康,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