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餐后血糖管理要点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餐后血糖管理要点
老年人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餐后高血糖不仅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因此,科学管理餐后血糖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
餐后血糖控制目标
根据《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的建议,老年人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个体化调整。一般而言,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1.1毫摩/升以下。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餐后血糖可控制在7.810.0毫摩/升;而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合并严重疾病的老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目标可放宽至7.813.9毫摩/升。
营养治疗:合理膳食是基础
合理的饮食结构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关键。老年人的饮食应遵循以下原则:
食物多样化:每日食物品种应包含粮谷类、杂豆类及薯类(粗细搭配),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奶类及奶制品,以及坚果类等。
控制总热量:避免摄入过多热量导致体重增加,加重胰岛素抵抗。
合理分配餐次:建议采用三餐两点的用餐方式,即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为早餐约30%,午餐约40%,晚餐约30%,上下午各加一次零食或水果。
低盐低脂:控制烹调油和食盐摄入量,预防心血管疾病。
运动治疗:适度运动助控制
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老年人运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推荐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轻中度运动。
把握运动时间:上午10~11点和下午3~5点是最佳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
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低血糖。
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
当饮食和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较低。
磺脲类药物:能快速降低血糖,但需警惕低血糖风险。
格列奈类药物:适合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但需在餐前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适合长期使用。
实用建议:监测与注意事项
定期监测血糖:老年人应每1~2个月监测一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时,每周至少监测1~2次血糖。
保持良好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控制血糖。
预防低血糖:随身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并发症。
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药量,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老年人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但需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