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千年佛音绕梁,双塔凌空入云
泉州开元寺:千年佛音绕梁,双塔凌空入云
泉州开元寺,这座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千年古刹,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沧桑巨变。作为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不仅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更在202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
开元寺的创建始于黄守恭的桑园。相传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请求将桑园改为寺院,他提出“待桑树生莲花乃可”的条件。不久,桑树果然开出莲花,黄守恭便舍地建寺,初名“莲花寺”。后经多次改名,至唐开元二十年(739年)正式定名为开元寺。
历史上,开元寺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唐乾宁四年(897年)发生火灾后,泉州刺史王审邦奉命重修;元末战乱中再次被毁,直至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才陆续重建大殿、后殿、东西塔等建筑。现存的大雄宝殿为崇祯年间(1628-1644年)郑芝龙重修。
东西二塔:中国最高的石构双塔
开元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东西二塔,它们不仅是泉州的地标,更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东塔名为镇国塔,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高48.27米;西塔名为仁寿塔,始建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高45.06米。两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采用仿木结构建造,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
东西二塔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塔身采用花岗岩砌筑,每层均设有斗拱和出檐,塔内设有螺旋形石阶可供登临。塔身雕刻精美,东塔四层供奉观音菩萨,二层供奉玄奘,一层雕刻天众和龙众;西塔四层雕刻猴行者和火龙太子,二层雕刻哼哈二将。
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
开元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大雄宝殿内供奉五方佛,采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俗称“百柱殿”。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以及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均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
甘露戒坛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与建筑结构精巧结合。这些精美的雕刻和建筑细节,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多元文化交融。
实用游览指南
开放时间:6:30-17:40,闭寺时间为18:30。
门票:免费参观。
交通方式:从泉州高铁站出发,可乘坐3路、K1路等公交车,在玉犀巷口下车即可到达。
参观路线:建议按照中轴线游览,依次参观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主要景点。东西二塔和东西两廊也值得细细品味。
注意事项:
- 进入寺院请保持安静,尊重宗教场所。
- 着装要求得体,避免穿着过于暴露的服装。
- 不要随意触摸文物,保持环境卫生。
开元寺作为泉州的千年古刹,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宝库。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寻求心灵宁静的游客,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