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夷山:朱熹故里与千年古镇
探访武夷山:朱熹故里与千年古镇
武夷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而吸引着众多游客。作为朱熹生活、求学、著述近50年的地方,这里见证了这位理学大师的成长与学术发展,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访武夷山的朱熹故里,感受千年古镇五夫镇的历史魅力。
朱熹与武夷山的不解之缘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他14岁时随母迁居武夷山五夫镇,直至64岁离开,整整50年的时间都在此地生活、求学、著述,完成了朱子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使五夫镇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成就了“理学之邦”“邹鲁渊源”的美誉。
紫阳楼:朱熹的故居
紫阳楼是朱熹的故居,位于五夫镇潭溪之畔。朱熹54岁时对住所进行扩建和改造,取名为紫阳楼,并作《名堂室记》一文以兹纪念。紫阳楼的文字介绍称:“朱熹在此成长、成婚、成才,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原紫阳楼元代毁于战乱,后历代几经兴废,紫阳楼历代曾屡经修建,民国后期又毁。2020年正值朱熹诞辰890年之际,紫阳楼在原址上得以重建。
兴贤书院:朱熹的求学与讲学之所
兴贤书院始建于南宋孝宗时期,为“籍溪先生”胡宪建造,朱熹当年也曾在此受教。在“五夫三先生”中,朱熹追随胡宪最久,受影响最大、最深远,朱熹自己也说:“从三君游,而事籍溪先生为久。”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的南康军任满后回到五夫,为纪念恩师扩建兴贤书院,并亲书门匾,正中是砖雕汉字“洙泗心源”4字,洙、泗是孔子故乡的两条河流,在此借指书院与孔孟的文化渊源关系,朱熹也曾在此书院讲学传道,但在元初时书院毁于兵火,现在的兴贤书院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重建,门楼气势轩昂。
朱子社仓:朱熹的惠民之举
朱子社仓是朱熹践行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要遗迹,体现了他恤民、爱民、惠民的人本情怀。乾道四年(1168年)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灾情严重,年成荒馑,饥民骚动。朱熹力劝里中豪富,发家中存粟,以平价赈济灾民。同时,他先后上书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沈度,请予仿效古之社仓做法,在五夫建社仓。朱熹的惠政之举,得到官府的支持,乾道七年(1171年)八月,五夫社仓建成。
兴贤古街:朱熹的求学之路
兴贤古街是朱熹每天行走的街巷,全长1.37公里,始创于中晚唐,兴盛于宋代。石坊门上分别镌刻着“天地钟秀”“籍溪胜境”“三市街”“天南道国”等手书横额,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在兴贤古街两侧矗立着书院、宗祠等古迹,“紫阳流风”和“三峰鼎峙”坊门便是其中之一。朱熹号“紫阳”,“紫阳流风”称颂朱子理学的影响,“三峰鼎峙”则代表着朱子理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成就,可见朱子文脉的深厚。
五夫镇:千年古镇的现代传承
五夫镇,坐落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始建于晋代中期,原叫五夫里,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五夫镇旅游资源的核心村,有着“朱子故里”和“白莲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五夫镇依托“朱子文化”,改造兴贤古街,保留古街原始风貌,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与企业营商环境。兴贤村党支部带领村集体成立兴贤毓秀旅游中心,采取“党支部+旅游中心+农户+客商”模式,由旅游中心向农户租赁、购买古街闲置老宅,引进了半亩方塘咖啡屋、精舍民宿、“冰器铺”台湾小吃店、五夫里文创工作室等项目。
实用信息
- 门票信息:2024年全年免门票政策,凭身份证入园,但仍需购买观光车票(一日70元/人,二日85元/人,三日95元/人)和竹筏漂流票(130元/人)。
- 开放时间:夏季6:30-18:00,冬季6:30-17:30。
- 交通:景区内部需乘坐观光车,南入口适合游览天游峰、竹筏码头等,北入口则通往大红袍和水帘洞。
探访武夷山的朱熹故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在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朱子理学的深厚底蕴,还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