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买了泰坦尼克号票的8位顶级富豪,为啥开船前,竟都没上船?
当年买了泰坦尼克号票的8位顶级富豪,为啥开船前,竟都没上船?
1912年,在英国南安普顿的港口,一对年迈的夫妇在人潮中挤到了最前方,急切地向码头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他们说:“我们找不到我们的船票了,请允许我们登船吧!”不论他们如何恳求,工作人员都坚持规定,未持票者不能登船。随着几声轰鸣响起,船员解开了绑定巨轮的链条,这艘载有数千名乘客的巨轮缓缓离开码头,驶向大西洋。目送巨轮远去,老夫妇带着失望离开了港口。他们未曾预料到,正是由于丢失了船票,竟意外避开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灾难,这成为了他们人生中不可思议的幸运。
泰坦尼克号上的顶级富豪
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名单堪称当时全球富豪榜的缩影。据统计,那时候三等舱的票价为7.5英镑,相当于如今的5292元人民币。而头等舱的价格则从23英镑开始,相当于16794元人民币;而最昂贵的票价则高达870英镑,超过了63万元人民币。因此,能够获得泰坦尼克号船票的人,绝非寻常之辈。
美国工业巨头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被认为是所有乘客中最富有的。阿斯特家族,一直以其在房地产和皮草贸易中积累的庞大财富而著称,此次灾难几乎让这个家族名声扫地。约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在海难中不幸罹难,虽然他的妻子侥幸存活,但这一悲剧对家族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
阿斯特四世留下了一个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庞大遗产。然而,这位年轻的继承人并没有珍惜这笔财富,而是沉溺于奢侈的生活方式,频繁购买昂贵的汽车,并最终染上了毒品成瘾。在短短五年内,他就将家族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成为了一个无法挽回的挥霍者。在家破人亡之后,这位儿子还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复兴家族已经成为了无法实现的梦想。
除了阿斯特四世,泰坦尼克号上还有许多其他知名人士。工业巨头、管道大亨本杰明·古根海姆夫妇、因丹佛金矿而致富的玛格丽特·布朗、美国板球商人约翰·伯纳德·赛耶二世一家,都是当时乘船的名流。威廉·托马斯·斯特德是备受尊敬的记者和社会改革家,被誉为“现代小报之父”,也在船上。另一位乘客杰克·福翠尔曾从事记者工作,后来成为了推理小说大师,他也在这次的船难中永远沉入海底。此外,船上还有著名的默片女演员多萝西·吉布森,以及泰坦尼克号的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
未能登船的富豪们
约翰·巴索洛缪是泰坦尼克号所属的英国白星船运公司的首席后勤总长,由于与船长多年的交情,成为了这艘船上的副船长。然而,在即将启航之际,他突然生病,未能登船,从而幸免于这场船难之祸。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后代中有一位曾孙,与我们熟知的《美国队长》男主角克里斯·埃文斯同名。这位克里斯·巴索洛缪擅长绘画,后来进入了数字绘景特效公司,恰好参与了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大卖灾难片《泰坦尼克号》的数字特效制作。
众多显赫的富豪名流聚集在泰坦尼克号上,皆因被其非凡之处所吸引,希望尽情享受一番。谁也没有料到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意外。
泰坦尼克号备受瞩目,首先因其奢华装饰。有人将其比作凡尔赛宫,甚至船上壁炉雕有《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雕塑。
泰坦尼克号的内部装饰堪称艺术品,船上的休息室装饰有路易十四风格的精致家具,墙面和空间内点缀着各式浮雕与艺术作品,营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细美学。电影中露丝从头等舱的大楼梯优雅降临的一幕,生动再现了头等舱的奢华与宏伟,这个连接一、二烟囱间的大楼梯成为了船上一大视觉焦点。
泰坦尼克号装配了四根宏大的烟囱,其中三根负责排放煤烟,而最后一根主要服务于主厨房的需要。除了其豪华的内饰,泰坦尼克号在设计上也展现了当时的世界级水平。船体被设计为含有15个水密隔墙的16个水密隔舱,每个隔舱都装备有自动关闭的水密门,确保了即便在进水的情况下,船只也能保持航行能力。据称,即使任意两个隔舱被水灌满,泰坦尼克号仍具备正常航行的能力。甚至在有四个隔舱被水灌满的情况下,船只也能保持漂浮状态,避免沉没。1911年,《造船家》杂志曾为泰坦尼克号的安全性进行过评价,声称这艘船绝对“不可能沉没”。
尽管泰坦尼克号被设计成了一艘安全级别极高的巨轮,最终却仍然遭遇了悲剧。这场灾难的责任部分归咎于白星航运公司的常务董事约瑟夫·布鲁斯·伊斯梅。在巨轮的设计阶段,约瑟夫提出了多项看似华丽却实际不切实际的建议。为了追求头等舱的奢华与宽敞,他主张减少救生艇的数量,从原计划的48艘削减至20艘,这使得船上的救生设备仅能容纳1178人,远不足以覆盖船上所有乘客的需求。进一步追求舒适体验的他,还提议降低水密隔墙的设计高度,导致7道隔墙仅止于D甲板,而8道隔墙止于E甲板,这一做法严重偏离了安全规范。
灾难发生后,尽管约瑟夫成功逃生,但他因其设计决策而遭到公众强烈谴责,失去了之前的地位。在舆论的压力下,他选择隐退,回到故乡过起了低调的生活,直至74岁高龄因脑血栓病逝,结束了他的一生。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复杂的。在事故发生之前,船曾接收到来自5艘船的7次冰山警报,但似乎没有人将其当真。船继续以40公里的时速前进,直到船员发现冰山时已经无法避免。从发现冰山到碰撞仅用了37秒,灾难随之而来,死神无情地降临,再无人能够阻止。
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对泰坦尼克号的建造投入了大量心血,尤其是为了试航秀而大肆宣传。除了售票外,他们还向一些知名人士赠送了船票。一些富豪并非自己购买船票,而是受赠。有些人临时决定放弃登船,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为突发事件,有些则是任性而为。
其中,来自美国摩根家族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是备受瞩目的银行家。白星公司不仅向他赠送了船票,还为他准备了一间豪华套房,使他成为了泰坦尼克号上的特殊客人。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所居住的套房正是以摩根的豪华套房为原型设计的。摩根本人对这次航行充满期待,提前前往欧洲。作为一个热爱冒险的人,他在等待船开航的间隙前往法国游览。美丽的法国风景深深吸引了他,使他难以割舍。因此,在登船时间到来时,这位银行家决定继续留在法国旅行,放弃了泰坦尼克号的航程。摩根的这一决定虽然看似任性,但却救了他一命。这也让他终身感激法国迷人的风景。
第二位放弃泰坦尼克号船票的人是曾获诺贝尔奖的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由于他在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他得到了白星航运公司赠送的船票。对于科学家来说,工作可能比休闲更为吸引人。就在泰坦尼克号开船前三天,马可尼收到实验室出了些问题的通知。因此,他迫切需要处理这些工作,因此放弃了豪华邮轮的旅行,选择乘坐其他船提前离开了英国。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消息传开时,这位科学家还在实验室里工作。他的敬业精神救了他一命。
实际上,马可尼是非常幸运的人。三年后,他又乘坐了一艘名为卢西塔尼亚的轮船,但这艘船被德军击沉。幸运的是,他在之前下船,完美地避开了这场海难。
白星航运公司赠送了船票给基督教布道者约翰·莫特,他在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得知泰坦尼克号出事后,约翰说:“仁慈的上帝一定还有更多的工作留给我们去做。”尽管他得到了免费的船票,但约翰婉拒了白星公司的好意,选择乘坐价格较为便宜的另一艘游轮,幸免于难,或许这是上帝的安排吧。
第四位未登船的是小说家西奥多·德雷赛。据说他当时的小说创作遇到了瓶颈,很茫然,想找到灵感。德雷赛购买船票并非被声势所吸引,而是因为欧洲采风完毕要回国,这船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已。对于他来说,昂贵的船票并不值一提,但在上船之前,他遇到了一个故友。与其独自坐豪华邮轮,与一群陌生人同行,德雷赛更愿意与故友结伴而行,因此他们选择了另一艘船出发,友谊让他躲过了死神的镰刀。
除了这四个单独乘船的富豪外,还有两对夫妇。在豪华巨轮的舷梯上,一个丈夫扶着他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妻子不慎扭伤了脚,情况严重,而船上却没有医生能够治疗她。
面对妻子的健康,匹兹堡钢铁巨头亨利·克莱·弗利克夫妇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旅行。因为对妻子的深爱,他们选择留下,继续他们幸福的生活。
传闻中,摩根之所以未上船,是因为弗利克夫妇未登船。他们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摩根本来打算和弗利克谈合作。弗利克夫人的意外扭伤却改变了一切,这一伤竟救了三个人。
另一对夫妻是美国著名的糖果大亨赫尔希夫妇。他们刚结束在法国的冬季度假,准备返回美国。正好泰坦尼克号要进行试航,目的地是美国。于是,他们订了船票,期待在豪华的游轮上度过愉快的旅程。由于美国订单出了差错,他们不得不提前乘坐一艘德国轮船离开。也有传言说,他们原本准备登船,但在上船时发现船票不见了,船员拒绝了他们的登船请求。无论如何,赫尔希夫妇都未能踏上这趟致命之旅。
除了上述人物,还有一个富豪因不明原因临时放弃了登船而幸免于难,他就是美国范德堡家族的继承人阿尔弗雷德·范德比尔特。尽管他未能像摩根那样幸运,三年后他乘坐了卢西塔尼亚号,但却未能逃过德军的袭击,最终沉入大海。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虽已过去百年,但这艘庞大的船体仍躺卧在海底深处,成为打捞的难题。人们对此事件充满了猜想:这样一艘巨轮竟然会沉没?撞上冰山前,为何船员没有察觉到任何危险?
1985年,探险人员在海底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令人惊讶的是,右舷下方的撞击破洞并非不完整,而是一个光滑的圆洞。这一发现重新引起了舆论的热议,过去的种种“人为沉船论”再次浮出水面,有人甚至声称,当年8位顶级富豪的撤离并非巧合,而是提前得知了沉船的消息。他们或许希望通过此次灾难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毕竟船上的富豪名流众多。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成为了航海史上的惨痛教训。科技水平的限制导致至今无法还原当时的经过,也无法确定沉船的直接原因。大部分信息都来自幸存者的口述,使我们对事件的理解更加模糊。这场悲剧揭示了船舶建造和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也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无奈。故事中既有英雄般的救援行为,也有不择手段求生的丑恶行径,而幸存者们则一生都生活在灾难的阴影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要感叹命运的无常,更要警醒珍惜生命。
顶级富豪们如今已逝,而他们放弃登船的谜团仍然困扰着我们。也许,未来某一天真相会浮出水面,揭开谜团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