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卡盗刷1100万!你的银行卡密码还安全吗?
克隆卡盗刷1100万!你的银行卡密码还安全吗?
仅需125秒,一张信用卡就能被复制并盗刷。近日,广州警方破获的一起新型信用卡盗刷案,揭示了当前银行卡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125秒背后的犯罪产业链
2023年,广州一家银行的客服在短时间内接到大量要求重制信用卡的申请,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银行的警觉。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背后是一个集"重制、盗刷、销赃"为一体的新型信用卡诈骗团伙。
作案手法揭秘:三步攻破信用卡防线
第一步: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该团伙通过"黑灰产"渠道,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了61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信用卡号、手机号及一串6位数字的密码。这些信息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弹药"。
第二步:冒充卡主申请补卡
犯罪分子利用获取的信息,冒充卡主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声称卡片损坏或丢失,申请补办并修改邮寄地址。他们甚至会通过辱骂等方式威吓客服人员,提高诈骗成功率。
第三步:规避提醒完成盗刷
为了防止卡主察觉,该团伙采取了多种手段:
- 开通短信屏蔽功能
- 购买短信轰炸服务淹没银行提醒
- 开通手机呼叫转移
- 利用"电话回拨"软件虚假显示原预留号码
案件规模惊人:涉案金额超10亿元
据统计,该团伙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间,共对7家商业银行的900余张信用卡展开攻击,成功补办信用卡500余张,成功激活并盗刷230余张,涉案金额高达1100万元。受害者受损金额从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甚至有人信用卡被刷爆后还被开通20多万元的网贷。
银行卡密码安全不容忽视
案件调查中发现,许多受害者由于设置了过于简单的密码,或者多个账户使用同一密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的密码与身份证号高度相关,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很容易被破解。
如何防范克隆卡盗刷?
设置复杂密码:避免使用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到的信息作为密码,建议使用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密码。
启用多因素认证:为银行账户开启多因素身份验证(MFA),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或一次性验证码等,增加账户安全性。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互联网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电话、支付账号等。
关注账户动态:定期检查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开通短信提醒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谨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在公共WiFi环境下进行网上银行操作,以防信息被截取。
银行机构需加强安全防护
针对此类案件,警方建议银行升级信用卡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客服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在身份核实环节,要严格遵守规定,对于可疑申请要提高警惕。
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银行卡安全的警钟。面对日益 sophisticated 的犯罪手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