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训:现代清廉家风的启示
包拯家训:现代清廉家风的启示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句流传千年的家训,出自北宋名臣包拯之口,被誉为“史上最严家训”。这短短数语,不仅体现了包拯对廉洁奉公的严格要求,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因其铁面无私、清正廉明而被后世尊称为“包公”“包青天”。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在地方上,曾做过知县、知州、知府;在中央,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强志尽瘁,夙夜匪懈”,最后在枢密副使职位上去世。
包拯家训的核心要义是告诫后世子孙要遵从其志,做官不得贪赃枉法,做人要清白廉洁,鲜明彰显了“廉为官之本,贪为政之蠹”的廉洁文化理念。包拯惩治贪腐以严著称。朱熹说,包孝肃公立朝刚严,闻者皆惮之,至于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包拯在任职开封府期间,发现其辖区内的达官显贵沿惠民河修建了许多楼舍亭榭,导致河道变窄、河水不时泛滥,严重威胁百姓生命。对此他不畏权贵,下令将违法建筑悉数拆除。在任监察御史、知谏院等期间,包拯多次上疏严劾贪官酷吏,综观《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他先后上疏弹劾张若谷、王逵、张尧佐、张方平、郭承祐、宋庠、李淑、刘兼济、宋祁等人。他弹淮南转运使王逵“苛政暴敛,殊无畏惮”“非理配率人户钱物上供,以图进用”“害民蠹化”;弹三司使张方平“身主大计,而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弹雄州知州刘兼济“材庸识暗,素无廉节”;弹吏部侍郎宋祁“在益都多逰宴”等,希望对这些毫无廉洁操守的贪官污吏予以降黜。
为促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包拯还提交了“乞不用赃吏”“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废锢赃吏”等众多奏议,希望朝廷“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从政,力图从选人用人上断绝赃滥者从政的幻想。包拯主张澄清吏治,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其上疏治贪之多、执法治贪之严,从当时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即可显见。
包拯重言教更重身教,自入仕伊始,他就一直倡导和躬行清正廉洁。包拯在《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始终坚持以身作则,务求做到廉以用权、权为民用。在泸州当知州时,包拯的亲戚非常高兴,想借着他的威风徇私枉法,其中就有他的舅舅,包拯对此毫不姑息。他亲自开庭审讯他的舅舅,并杖责数十大板,“自是亲旧皆屏息”,其亲朋好友再也不敢违法乱纪、为非作歹了。在任职开封府之初,当时有所谓的牌司制度,即“凡诉讼者不得直入衙内,府吏守门,先收状牒,谓之‘牌司’”。为了防止门牌司收转状纸时向告状人索贿受贿,包拯上任即改革此项制度,裁撤门牌司,大开正门,允许告状人直接上庭递交状纸,“自道曲直”,自此,吏民不敢欺,实现了官民“无复隔阂”。
《包拯家训》训辞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8字,既是对后世子孙为官者的要求,又是对子孙中非仕之人的垂诫。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包拯初任扬州天长县令时,就写戒廉诗一首作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诗的首句为:“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自始至终,他初心不改、洁身自好。在出任端州之时,当时端州因出产名贵的砚台,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一定的数额。此前历任郡守常以进贡的名义向老百姓多敛取数十倍以馈赠权贵。包拯到任后,严令按进贡的定额征收,多一个也不行。包拯自己很喜爱书法,对文房用具也情有独钟,但他在此地期满卸任,“不持一砚归”。后人对此评价说:“此其律己之义,凛乎严凝,盖有肃于秋霜而寒于冬雪者。”
包拯一生多次拒绝他人送礼,在他60岁生日之际,仁宗皇帝也曾送其贺礼,并在纸上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立即挥毫题诗回诏: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此诗可谓他“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生动写照。《宋史》记载,包拯“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为家国大事计,包拯修身正心、廉洁自律令后世敬仰。
《包拯家训》14押字,既是以石刻方式对后世子孙的严明要求,也反映了包拯冀望出现“风化日益美,贤杰日益耸”的盛世美景。好家风推动形成好民风好政风。包拯特别注重弘扬历史名臣的真善美事迹,强调应以他们为榜样,以此化风成俗。他因宋太宗时期礼部侍郎王明“节义端劲,功烈卓伟”而感动,特缮写王明曾孙王临所著《家传》,并上疏仁宗皇帝《请谥王明》。在他去世后,仁宗皇帝也因其孝闻天下及廉政威名而“幸其第临奠,辍视朝一日,赠吏部尚书,谥孝肃”。
在《包拯家训》影响下,包拯之妻董氏“亡声伎珍怪之玩,素风泊然”;其子包绶在赴任潭州通判的路上病故,人们打开他的行李发现“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后日计者”,后人对此评价说:“益知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是务,遗外声利,罕有伦比。孝肃以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其孙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廉勤自守,蔚有政声,吏民爱思”“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在死后也“了无遗蓄”,连丧葬费用都是由两位堂弟资助的。后人对此评价道:“孝肃公之遗风余烈犹在也。”包拯的后世子孙大都传承了“孝肃家风”,继承了包拯遗志,他们的墓也多归葬于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包拯墓旁。
近年来,随着包公戏、包公小说的再度风靡,这位千古名臣铁面无私、清正廉洁、实干担当、正直忠孝的形象,影响日渐深厚,包公文化也成为今人研究的热点。在安徽合肥,位于繁华的老城区环城路附近的包河公园是市民周末假日游园、散步的好去处。园内四时风景各异,游人如织。这里除了林木茂盛、三面临水、闹中取静,还是包公墓园所在地。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以及周围的廉泉亭、流芳亭、包公文化长廊等,因着流传千古的包公故事引得游客前来打卡,流连忘返。
包拯,别名包公、包孝肃、包青天等。合肥是他出生、成长、学习、尽孝以及最终安葬之地。在包公64年的人生中,有38年在合肥度过。近年来,随着包公戏、包公小说的再度风靡,这位千古名臣铁面无私、清正廉洁、实干担当、正直忠孝的形象,影响日渐深厚,包公文化也成为今人研究的热点。
包拯一生为官二十六载,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做到出色。他天资很高、聪慧过人,又酷爱读书、学习,逻辑思维缜密,善于调查研究。他主政端州期间,教会了当地百姓掘井取水,他是位通晓军事的政治家。他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政治、经济、法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他不仅是一位清官,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在聆听包公故事、研学包公精神、探讨包公文化的过程中,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实干担当、刚直不阿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也让更多专家学者有了解构其品行来源、精神文化内核的兴趣。安徽资深媒体人、作家马丽春,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7月,她写作出版了单行本《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今年,近30万字的《包公那些事》也待出版。“为写这两本书,我购买、借阅了几十本书籍、资料,一头扎进书堆里,深入研究宋史,到包公出生地实地考察探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马丽春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3年的研究过程中,为了了解更加完整丰满、接近于真实人物的包拯,她将包拯放在整个宋朝宏大的历史环境中,以其前后20年里诸如欧阳修、范仲淹等数位名人留下的关于包拯的记载,以及留存的典籍史料相互印证、去伪存真,用半年的时间最终成书。“钩沉梳理史料,有种‘探秘’和‘探宝’的快乐。当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人物,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更有让这位千古名臣逐渐有血有肉、可亲可感,‘复活’在眼前的成就感。”马丽春笑言。
包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哪些人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为何要回乡守孝十年,十年间做了什么事?在研究、成书过程中,马丽春曾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她发现了与民间流传的话本、戏曲中不一样的包拯。“他并非传说中家境贫寒,由寡嫂养大。”马丽春注意到,他不仅出生于庐州(合肥)耕读书香之家,且家境殷实、父母双全。包拯的爷爷是个乡塾,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1012年,被任命为福建惠安知县,13岁的包拯极有可能随父赴任。可以想见,包拯在幼年时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祖辈、父辈在为人处事、为学为官上也给予了他很好的启蒙,跟随父亲赴任,也是游历、开阔眼界和心胸的过程。家庭言传身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形成了包拯最初的人文品格。
1027年,28岁的包拯考取进士,外放的第一站是和州监税,但时间很短,之后“解官归养”,回乡守孝十年,到39岁才重新出仕天长知县。随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曾经出使契丹,在刑部、兵部、工部及财政部门任过职,在监察部门做过御史、谏议大夫,最后官至枢密副使——北宋最高军事机构副长官。
“包拯一生为官二十六载,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做到出色。他天资很高、聪慧过人,又酷爱读书、学习,逻辑思维缜密,善于调查研究。”研究宋代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及包拯在不同职位上的成就,马丽春对包拯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远不止戏文中的断案如神、铁面无私,受民众爱戴的清官形象。他主政端州期间,教会了当地百姓掘井取水,他是位通晓军事的政治家。他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政治、经济、法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他不仅是一位清官,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包拯家训的现代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后代子孙的严格要求上,更在于其对当代清廉家风建设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清廉家风建设已成为涵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石。各地纷纷开展廉洁家风主题活动,如武侯区妇联、区纪委监委等部门联合开展的“清风武侯 廉以传家”廉洁家风系列作品征集活动,通过家规家训、家风传承故事和家书家信等形式,展现了清廉家风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包拯家训中“廉为官之本,贪为政之蠹”的理念,对当代清廉家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它提醒当代人,清廉家风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位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的家风故事所言:“家是最小国,国是干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家庭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家风,其家庭成员在家风的影响下都具有良好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我们应该教育家庭成员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勤俭,少与他人比阔气、比享受。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才能风清气正,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传承清廉家风,共建美好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