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防治缺铁性贫血,补铁有讲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防治缺铁性贫血,补铁有讲究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09094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过多导致。本文将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危害以及补铁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防治缺铁性贫血。

作者:瞿金英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附属普陀区人民医院营养师
主管营养师,注册营养师。获2023年上海市首届营养指导技能大赛团队三等奖

文章来源:营养济语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专家名片:吴萍

临床营养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营养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第一届重症康复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减重及外科代谢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中西医营养学组委员,上海市心脏康复委员会委员,普陀区营养专业质控组长,《大众医学》第四届专家顾问团顾问,2019中国营养科学十大传播之星,2021首届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十大职业健康达人,2022首届上海市健康科普引领人才,人民网“科普中国”科学顾问等。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参考血红蛋白(Hb)水平:

  • 成年男性:Hb<120g/L
  • 成年女性:Hb<110g/L
  • 妊娠期女性:Hb<100g/L

同时,还需要结合以下指标:

  • 血清铁蛋白(SF)<14μg/L
  • 总铁结合力(TIBC)>64.4μmol/L
  • 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 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易烦躁、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等。
  • 皮肤黏膜表现:皮肤干燥、皱缩、弹性降低、毛发干燥易脱落、反甲(匙状甲)、口角炎、舌炎、萎缩性胃炎等。
  • 神经系统表现:儿童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下、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
  • 心血管系统表现:心悸、气短、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 消化系统表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便秘等。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不容忽视,主要包括:

  •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缺铁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行为异常等。
  • 影响孕妇和胎儿健康:孕妇缺铁性贫血可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
  • 影响免疫功能:缺铁会影响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
  • 影响心血管系统:严重贫血时,心脏负担加重,可导致心力衰竭。

补铁的注意事项

补铁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但补铁也需要讲究方法:

  1. 补铁时间:补铁最好在两餐之间,以减少食物对铁吸收的影响。同时,避免与钙、镁、锌等矿物质同时服用,因为它们会竞争性抑制铁的吸收。

  2. 补铁剂量:补铁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过量补铁可能会导致铁中毒。

  3. 补铁剂的选择:补铁剂有多种,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其中,富马酸亚铁的吸收率较高,但胃肠道反应也较大;葡萄糖酸亚铁的胃肠道反应较小,但吸收率较低。因此,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补铁剂。

  4. 补铁的持续时间:补铁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一般需要补铁3-6个月,直到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即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也需要继续补铁3-6个月,以补充体内的铁储备。

  5. 补铁的监测:补铁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以评估补铁的效果。

  6. 补铁的饮食调整:补铁期间需要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的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菠菜等。同时,需要避免摄入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牛奶等。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介绍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目前已颇具规模,是上海市年轻而颇具发展前途的营养科之一,具有一定影响力。膳食营养、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三个技术平台组成了完整的临床营养支持和治疗系统,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坚持医教研相结合,科室配有设备先进的肠内、肠外营养配制室。曾获全国【营养门诊工作先进科室】的荣誉称号。

现有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营养师7名,主管护士1名,护士1名。

主要咨询及治疗各类鼻饲患者、恶性肿瘤、糖尿病、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脂肪肝、高脂血症、营养不良等疾病,以及各类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骨密度等各项与营养有关的检测及辅助检查等。我科与妇产科、老年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多科协作,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主持上海市科委课题两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四项、横向课题一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编书籍一本,副主编一本,参编多部;近年来,我科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共44篇,其中SCI系列5篇,最高影响因子3.349分,中华系列6篇,分别发表于《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