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墩遗址:世界最早水稻田的惊世发现
皇朝墩遗址:世界最早水稻田的惊世发现
2024年9月,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这处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聚落遗址,不仅揭示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稻作农业聚落,更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为研究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皇朝墩遗址:上山文化的生动缩影
皇朝墩遗址位于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犁金园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由南北两处台地及一条环壕组成。遗址的发现颇具戏剧性,起源于两块印纹陶片的线索。2023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开展试掘工作,考古人员在台地边缘布设探沟时,发现了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红衣夹炭陶片。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
经过系统发掘,考古工作者揭示了遗址的完整结构。南北两处台地被一条环壕环绕,形成一个形似“宝葫芦”的整体布局。环壕周长约902米,宽约7至27米,不仅起到了防御作用,还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遗址中发现了上山文化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地层叠压关系,为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世界最早的水稻田
皇朝墩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古稻田遗迹。在遗址环壕东侧,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片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古稻田,这是上山文化考古中首次发现的稻田遗迹,填补了学术空白。
考古人员通过田野勘探和科技考古相结合的方法,对稻田遗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古稻田的地层中,水稻植硅体含量分别达到了每克5000粒和每克9000粒,远超过古水稻田的判定标准。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这片稻田的年代,也揭示了上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的发达程度。
稻作农业起源的新证据
皇朝墩遗址的发现对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而皇朝墩遗址作为上山文化的第22处遗址,进一步夯实了这一地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先生曾指出,中国在史前时期形成了三个不同的经济地理文化区: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区,长江流域和华南的稻作农业区,以及长城沿线、蒙新高原、东北北部、青藏高原的狩猎(渔猎)-采集文化、畜牧业文化区。皇朝墩遗址的发现,为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区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世界文化遗产的新篇章
皇朝墩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作农业的认知,更为上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添了新的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环壕、台地和稻田遗迹,展现了上山文化时期人类社会的复杂化程度,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正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所说,皇朝墩遗址是上山文化考古乃至早期稻作社会发展和农业起源研究的新突破。这处遗址不仅是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生动缩影,更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皇朝墩遗址还将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