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弊浪潮下的英国高校:挑战与应对
AI作弊浪潮下的英国高校:挑战与应对
AI作弊浪潮席卷英国高校
近期,《泰晤士高等教育》报道显示,英国多所顶尖大学正面临严重的AI学术作弊问题。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一些院校记录的疑似AI作弊案件数量惊人地增长了15倍。伯明翰城市大学在过去两个学年中共发生了402起作弊案例,而利兹贝克特大学也有395名学生因此受到处罚。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事件。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英语系副教授艾米·克鲁基(Amy Clukey)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的困扰:“我不再像个老师,而是变成了一个人肉抄袭检测器。”她发现,在一门在线课程中,估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利用AI作弊。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令人震惊,甚至有学生在道歉邮件中使用AI生成的内容,与克鲁基收到的真实学生邮件几乎一模一样。
高校的应对之道
面对这一挑战,英国高校正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应对AI学术作弊。
升级检测技术
高校普遍升级了AI检测技术,通过分析文本特征(如句法结构、词汇使用等)来识别非自然语言模式。同时,借助庞大的数据库进行内容相似性检查,以判断论文是否由AI生成。这些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制定明确规则
许多高校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政策,禁止学生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论文。例如,一些大学要求学生在使用AI辅助学习时必须注明引用来源,确保学术诚信。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严格的举报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维护学术环境的公平性。
加强学术诚信教育
除了技术手段和规则制定,高校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在使用AI工具时遵守学术规范。教师们也在课堂上花费更多时间讨论学术诚信,强调其在职业发展中的长远价值。
校园里的不同声音
然而,在这场AI与学术诚信的博弈中,学生和教师的态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学生视角:工具还是作弊?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一项研究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并非所有使用AI的行为都构成学术不端。他们将AI视为一种学习工具,类似于书籍、计算器或互联网。学生们认为,完全禁止AI使用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个人都在使用它”,而且现有的检测手段很容易被规避。
但是,学生们也划定了界限。他们普遍认为,使用AI生成想法、理解概念或进行计算是可以接受的,但直接提交未经修改的AI生成内容则是严格禁止的。这种观点反映了学生对AI使用的伦理界限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教师困境:教学与监管的平衡
对于教师来说,情况则更为复杂。艾米·克鲁基副教授表示,她现在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检查学生的作业是否由自己完成,这让她感到非常沮丧。她尝试在课堂上讨论学术诚信的重要性,但发现许多学生并不重视这些讨论,甚至将其视为浪费时间。
一些教师开始采取更严格的措施。例如,克鲁基决定将更多作业搬到课堂上完成,并对作弊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第一次作弊会被警告,第二次则会受到留校察看的处分。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们需要在教学和监管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之路:共建诚信校园
面对AI作弊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高校将此视为一项集体任务。康奈尔大学专门成立了委员会,评估在教育中使用生成式AI的可行性、优点和局限性。委员会认为,不仅学生要学会适当地使用AI,教师也有责任指导学生如何规范使用这些工具。
重建学术诚信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正如米德尔伯里学院荣誉守则审查委员会所建议的,教职工应该将学生的违规行为视为一次教学机会,借此在校园中公开肯定学术诚信的价值。同时,管理层需要为教师提供充分支持,确保学术诚信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在AI时代,学术诚信的维护不再只是个人的道德选择,而是整个教育体系面临的共同挑战。只有通过技术、教育和制度的多重保障,才能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维护学术诚信这一教育的根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