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千年古街的前世今生
泉州西街:千年古街的前世今生
泉州西街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全长1700米,宽10米。这条街道始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如今的泉州西街不仅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特色街区。
泉州西街房屋
历史沿革
泉州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年间,当时这里就已经“列屋成街”,形成了初步的街道格局。唐天祐二年(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将西街延伸至甘棠巷口。到了五代南唐保大年间,西街进一步延伸至西端与城西环路交叉路口,基本定型。民国时期,泉州工务局对西街进行了改造,拆卸了钟楼至开元寺的路面,于1929年春改建完毕。
泉州西街钟楼
线路设计
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宽10米。街道沿线设有多个重要路口,包括与中山路、新华路、城西路等主要道路的交汇点。
泉州西街线路示意图
设备设施
截至2024年12月,泉州西街在西街影剧院设有公共厕所。沿线共有4处停车场,分别为泉州影剧院广场停车场、钟楼地下停车场、西街新菜市场停车场及开元寺配套旅游停车场。
泉州西街路面
运营情况
泉州西街为市政道路,免费通行。东段(钟楼至新华路口)实行交通管制:工作日8:30至23:30禁止机动车通行,10:00至23:00禁止非机动车通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08:30至23:30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限行期间禁止停放机动车、非机动车。
建设成果
泉州西街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14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4年获评“2024年文旅融合创新街区十佳案例”。
文化特色
文物古迹
泉州西街沿线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包括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等。其中,开元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西塔是中国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东塔“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塔“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
泉州西街与东西塔
文博场馆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以船舶和海外交通为主题,展示了泉州古代的航海技术和对外交流历史。西街194文创集合馆则是一个展示泉州古城文化魅力的窗口,集生肖IP展销、丝路友城文创、新中式茶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非遗文化
泉州西街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南音,以及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簪花围习俗。此外,姜母鸭、四果汤、润饼皮等特色美食也体现了泉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特色美食
泉州西街沿线汇聚了多种特色美食,如姜母鸭、四果汤、润饼皮、上元丸、面线糊、蒜蓉枝等。这些美食不仅体现了泉州的饮食文化,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泉州西街晚霞
价值意义
泉州西街不仅是泉州历史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的特色街区。它保留着唐宋时期的建筑风貌,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正如台海网所评价的那样,泉州西街是“泉州历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东南网也指出,这条鲜活地藏着古代泉州肌理的街道,因其古朴醇厚的魅力而更加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