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改革:破解地方财政困境的关键一招
房地产税改革:破解地方财政困境的关键一招
房地产税改革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对地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研究显示,通过模拟测算房地产税收入,发现房地产税改革后能有效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这不仅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还能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因此,稳步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成为当下重要的政策方向之一。
当前地方财政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地方财政收入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2023年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为5.8万亿元,较2021年峰值下滑31.8%。2024年上半年,全国292个城市土地成交额更是同比下降三成,超过三分之二的城市土地出让金出现下降。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收支矛盾日益加剧。
同时,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缺口,一些地方开始过度依赖非税收入,导致非税收入占比异常升高。据统计,2024年1-7月全国非税收入达2.4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这种过度依赖非税收入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营商环境,也损害了企业信心,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房地产税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进入“房子过剩”阶段后,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稳定在10%左右,但主要来自出租、金融、改建及二手房交易等存量市场。因此,我国也需要寻找新的稳定税源来替代逐渐萎缩的土地出让收入。
房地产税作为地方税源的“大杀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我国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主要包括10个税种:营业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然而,这些税种主要集中在开发建设环节和交易环节,对房企和个人征收,缺乏对持有环节的征税。因此,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对持有环节征税,可以为地方财政提供新的稳定收入来源。
房地产税改革的预期效果
根据相关研究,房地产税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有望显著提升。以某省为例,通过模拟测算,如果按照房屋评估价值的1.2%征收房地产税,预计每年可为该省带来约1000亿元的新增收入,相当于该省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0%左右。这种稳定的收入来源,将有效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为地方政府提供持续的财力支持。
政策建议
为了确保房地产税改革平稳推进,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完善立法程序: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进程,明确征税范围、税率、减免条件等关键要素,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合理设定税率: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情况,差异化设定税率,既要确保财政收入,又要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大冲击。
优化征管体系:依托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建立高效的房地产税征管体系,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配套政策支持:在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同时,逐步减少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推动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
加强公众沟通: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增强公众对房地产税改革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总之,房地产税改革是解决地方财政困境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设计、稳步推进,可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