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深海》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深海》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952204256809582611

《深海》是一部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动画电影,通过主人公参宿的心理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家庭变故和心理创伤时的自我救赎之路。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电影中的人物心理和主题内涵。

参宿到底怎么了?

参宿是个“亲职化”特征很明显的孩子,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处处讨好,这一点可以用“三我”理论来解释。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完整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 本我:最原始的欲望,不考虑对与错,只考虑想要什么。例如,我感到饿了,旁边小摊上刚好有面包,我要抢过来吃掉。
  • 超我:社会道德的约束,不考虑自己的欲望,只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评判对错。例如,抢人家面包是可耻的,我就算饿死也不会去抢。
  • 自我:调和本我、超我的矛盾,最大程度使得两者同时被满足。例如,我拿钱去把面包买下来吃掉,吃饱的同时又符合社会道德。

三个我没有对与错之分。“本我”与生俱来的,为儿童注入欲望和冲动,不顾一切的寻求满足,比如饿了就哭、困了就闹。如果母亲能够接纳这些宣泄,孩子便可以逐渐建立起安全感,从“本我”的满足中源源不断汲取活力、健康成长;但如果母亲因种种原因拒绝孩子宣泄,就会导致孩子“本我”逐渐萎缩,认为自己的欲望是错误的,并尝试顺从、讨好所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超我”逐渐占据优势。

参宿3岁时处于发展“本我”的阶段,但母亲离开后,新家庭不允许参宿宣泄“本我”,被关怀、被爱的欲望始终无法得到满足。为了能在新家庭环境中生存,“超我”促使参宿做出讨好行为,从“被养育者”转变为“养育者”,去照顾父母的感受、满足父母的期待、解决父母的矛盾。参宿和父母发生角色倒转,参宿成为了新家庭中的“父母”,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懂事,也就是开篇所说的“亲职化”。即便参宿已经足够懂事,但在“超我”的高标准道德约束下仍不断开展自我批判,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对。(“亲职化”相关内容可扩展阅读参考文献10)

接下来谈谈“自我”。“自我”负责调和,在渴望被关怀(本我)和要懂事(超我)之间维系平衡,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参宿小心翼翼地给妈妈发微信,既可以稍稍满足被关怀的欲望,又可以满足听话懂事的要求。然而,参宿这种卑微、谨慎的讨好行为并没有得到妈妈良好回应。受限于年龄,参宿的“自我”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来调和“本我“与“超我”的冲突,每天处于巨大的撕裂与矛盾之中,这种绝望感、无力感最终导致参宿做出极端行为。

参宿在濒死之际出现了幻梦,平时被道德感压制的欲望在梦境中纷纷登场,将遗憾、憧憬、期待全部展示出来,“本我”终于得到了宣泄。

参宿、南河、妈妈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现实中的一切被扭曲、美化后出现在幻梦中,南河是这场梦境中的关键人物,也是被扭曲最严重的人物。南河形象源自于参宿在游轮上见到的小丑,但梦境中南河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现实中小丑的行为,南河实际上是参宿自己多种情绪和欲望的结合体,套着小丑的外貌活跃在梦境中。

在参宿冲破幕布时,幕布一侧是深海世界,代表着沉溺和逃避,另一侧是妈妈的呼唤,代表着求生和现实。参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沉溺,拒绝妈妈的呼唤,宁愿死也要回到有南河的深海世界中。是因为参宿不爱妈妈了吗?当然不是,参宿一直盼望着见到妈妈,但是,参宿“本我”所期盼的是妈妈带来的母爱关怀,而不是妈妈这个具体的人。在遭到一次次冷漠拒绝后,亲生母亲不再等同于母爱提供者,参宿心中“妈妈”的位置已经处于空缺状态。

南河的出现填补了妈妈的位置。正常情况下只有母亲才扮演无条件爱自己的角色,但现实中小丑的见义勇为给了参宿极大震撼,一个陌生人竟然愿意付出生命来救自己,如此高昂的代价使得参宿把小丑的行为和母爱划上了等号。显然这种“母爱”是扭曲错位的,和现实中小丑的初衷并不匹配,但在参宿的幻想和美化下,以小丑为原型的南河变成了“南妈妈”。参宿义无反顾的选择南河,实际上是选择了被压抑已久的“本我”,即对被关怀、被爱的渴望。

参宿的结局

参宿冲破幕布的方式非常独特,不仅用手撕,还将整张脸乃至整个身体压向幕布,导致幕布局部下陷,形似一个茧将参宿封印其中。随着幕布裂解,参宿身体慢慢露出,颇有“破茧重生”的味道,不同的是,参宿破茧是为了奔向死亡。

在冲破幕布后,深海世界瞬间坍塌,所有人物都变为模糊的粒子,只有南河还保持着高清形象,意味着沉溺意识剔除其他物体以保留最核心愿景,此时传来的一声声“快醒醒”则是求生意识的最后挣扎,但参宿丝毫不为所动,向着死亡疯狂冲刺,试图伸手留住南河。

那么,参宿最后死了吗?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在梦境的最后时刻,参宿完成了自我与本我的和解,没有再讨好别人,而是以自身意志选择了自己的结局。

《深海》的主题是什么?

一些观众看完《深海》后将其评价为一部以关爱抑郁症儿童为主题的电影,这种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深海》的底子是精神分析,自然会包含抑郁,但绝不是只有抑郁。实际上《深海》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它表达的是流淌着的情绪,可以嫁接于各种人生经历中,并非仅指向父母离异、抑郁症这些具体的事物。按照田晓鹏导演的自述,他对讽刺现实的兴趣不大,关注点也不在抑郁症、原生家庭,只想讲一个人通过意识的互动和自我救赎,得到内在的、心智上的成长的故事,因此在电影中倾注了大量情绪和主观性感受。

有趣的是,《深海》这种模糊的主题不仅挑观众,也挑制作团队。田晓鹏导演和团队的磨合花了很长时间,甚至可能到最后也未必处在同一个频道上,“大家不知道你要什么、不知道最后呈现什么, 而我不能让大家强行在一个频道上,创作要给大家自由度”。

《深海》为什么“后劲大”?

《深海》观众群体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重复观看影片、不断回味,也就是俗话说的“后劲大”,这种现象可能是“弭除反应”。弭除反应的定义是:“情绪的卸载,透过这种卸载,摆脱附着在创伤事件记忆之上的情感,使记忆不停留在病原状态”。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伤性经历(特别是童年创伤),无论是父母离异、罹患重症这种大事,还是一个眼神、一次误会这种小事,都会带来心理创伤,防御机制把这些创伤压入潜意识,连我们自己都不再记得。当观看《深海》时,部分观众能够捕捉到一股股游离的情绪,仿佛在参宿的梦境世界看到了自己,被压抑的心理创伤慢慢从潜意识浮现,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促使观众一遍又一遍观影和回味,同时内心压抑的情感也逐渐被弭除掉。解放日报·上观认为,《深海》的泪点在于——不纯粹为片中的角色和剧情而哭,情绪产生共鸣后,故事讲什么反倒不重要了,被抽离出来的情绪可以嫁接到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中,看似是在哭《深海》,其实是在哭自己。

《深海》评价为什么两极分化?

忽略“消费抑郁症”这种明显不搭边的评价,《深海》特殊的观影体验也是部分观众给出差评的理由,原因可能如下:

1.色彩过于绚丽。
《深海》梦境部分用大量高饱和度色彩表达美好梦境和残酷现实的强烈对立,很好地还原了参宿对梦境世界的沉溺,但大篇幅的奇观色彩必然会导致部分观众产生视觉疲惫,还会感到模糊、不真实,降低对影片的耐心。

2.氛围过于压抑。
《深海》前半部分氛围相当的压抑,特别是初入深海大饭店后厨时,看似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却给观众带来窒息、烦躁、焦虑的感受,还有时不时传来的耳鸣声,显然这是导演有意在表达参宿溺水时的痛苦,但并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可以接受生理上的不适。

3.模糊的宣传。
《深海》在预告片中并没有明显的受众群体界限,让观众在选择影片时较为模糊。影片中充斥着死亡、儿童自杀、离散家庭等内容,整体观影感受压抑,实际上并不是特别适宜儿童观看,并且部分成年观众也不希望在过年期间看此类电影,但他们都被宣传片中的海獭骗进了电影院……

参考文献:(这几篇文章相当不错,推荐阅读)

[1]李新. 梦境与镜像——国产动画电影《深海》的心理学分析[J]. 人文天下,2023,(03):50-55.

[2]赵月琪. 海深处的心灵之眼——简评电影《深海》[J]. 百花, 2023, (04): 60-62.

[3]李甜. 《深海》:技术革新、超现实叙事与现代性救赎[J]. 视听, 2023, (09): 53-56.

[4]罗文雪. 《深海》:瑰丽幻梦中的精神救赎之旅[J]. 电影评介, 2023, (02): 19-23.

[5]沈怡然. 《深海》的技术进击:很多“需要重新做”[N]. 经济观察报, 2023-02-06 (006).

[6]任晟姝, 王雯昕. 作者意识与商业思维——由《深海》《熊出没·伴我“熊芯”》思辨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发展路径[J]. 当代动画, 2023, (02): 38-42.

[7]林疆豫. 《深海》:技术美学建构下海洋叙事的创新与窠臼[J]. 艺苑, 2023, (03): 29-33.

[8]亢景怡. 多彩梦境与现实——动漫电影《深海》的艺术特征分析[J]. 喜剧世界(下半月), 2023, (07): 119-121.

[9]齐天博. 媒介影像的现实倒影——基于国产动画电影《深海》的叙事分析[J]. 新闻文化建设, 2023, (17): 17-19.

[10]江雪婷,崔晶.“亲职化”的概念、成因和后果[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03):110-120.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