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毕业生邓惠丹:用艺术创新诠释广州历史建筑
广美毕业生邓惠丹:用艺术创新诠释广州历史建筑
在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生作品展上,一件名为《历史纬线》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件由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毕业生邓惠丹创作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视角重新诠释了广州五座标志性历史建筑,展现了城市变迁中的新旧更替和独特魅力。
《历史纬线》采用综合材料,尺寸达300×300×200cm,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导师毛一山指导完成。作品以木构建的形式,将五处历史建筑的元素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视觉体验。通过变形和消减的手法,邓惠丹不仅保留了建筑原有的轮廓特征,还赋予了它们一种超现实的美感,仿佛是时间在建筑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作品解读:变形与消减的艺术
邓惠丹选择的五座建筑各具特色:石室圣心大教堂的哥特式双尖塔、大佛寺的千年古刹韵味、镇海楼的雄伟气势、中山纪念堂的庄严肃穆,以及骑楼的市井生活气息。为了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每座建筑都融入了岭南特有的满洲窗元素。
在创作手法上,邓惠丹运用了变形与消减的造型手段。通过对建筑形状的部分消减、变形,营造出一种透视与空间的深度感。这种效果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层次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视觉探索。消减效果象征着城市变迁中的新旧更替,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城市面貌。
艺术价值:城市记忆的创新表达
城市规划设计博士、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毛一山评价称,惠丹同学的毕业创作《历史纬线》,选择以木材构建重新诠释广州五座标志性建筑,同时巧妙地融合岭南建筑特有的满洲窗元素,运用变形、消减的艺术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广州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这种“消减”手法让作品呈现出部分缺失的建筑形态,在“正形”与“负形”之间形成强烈的张力,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深情与敬意,展现了对艺术创作的个人理解和方向。
在创作过程中,邓惠丹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重新解读和表达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她选择的这五座建筑不仅在外形和功能上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故事与文化记忆。从1863年建成的石室圣心大教堂,到始建于公元420年的大佛寺,再到明朝时期的镇海楼,以及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的中山纪念堂,最后到见证广州商业繁华的骑楼,这些历史建筑共同构成了广州22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结语: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邓惠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建筑的简单再现,更是一种对城市记忆的重新解读。她通过艺术创新,让这些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广州历史文化传承的关注和思考。正如广州美术学院导师毛一山所说:“邓惠丹的作品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对城市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艺术创新的积极探索。”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邓惠丹的《历史纬线》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它们是广州这座千年古城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通过艺术的创新表达,这些历史建筑将继续见证广州的城市发展,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