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广州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机
创新引领,广州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机
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邓惠丹的毕业作品《历史纬线》以独特的艺术视角重新诠释了广州的历史建筑。这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通过木构建的形式和变形消减的手法,赋予了石室圣心大教堂、大佛寺、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和骑楼这些传统地标新的形象,展现了广州城市变迁中的新旧更替和独特魅力。
政策创新:为历史建筑保护注入新活力
截至2022年,广州市已公布一至七批共828处历史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广州市不断创新政策机制。2024年1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补助办法》,为历史建筑保护注入新活力。
该办法规定,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按照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要求进行修缮的,可以申请补助。维护性修缮补助标准为每年80元/平方米,最低不少于8000元/处,最高不超过4万元/处。修缮工程补助则根据建筑结构不同,补助标准为1000-1500元/平方米,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处/次。
这一政策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通过事后补助的方式给予保护责任人支持。同时,还拓宽了申请主体范围,包括承租人、多产权保护责任人等,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活化利用: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机
在政策支持下,广州的历史建筑正在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位于北京路核心商圈的庐江书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座建于1808年的清代书院,曾作为学校、幼儿园及文化站等,后作居民住宅,生活着如“72家房客”般的70余户人家。2012年至2014年,广州市将其列为市级危改项目,进行保护性修缮。2016年,庐江书院被确定为岭南金融博物馆馆址,经过精心改造,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书院焕发出新的生机。
岭南金融博物馆在整体设计上,充分利用建筑鲜明的特有风格,展柜、灯管、艺术场景的设计及色彩运用上尽量与建筑相协调,把岭南金融元素融入岭南建筑文化中。庐江书院由三进式中堂和30间面积10-20平方米之间的房间组成,在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按照整体格局进行划分,将展区分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广州金融等七大展厅。在空间范围上,以“岭南”作为最大地理空间,包括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等区域。在时间范围上,上限最早追溯至南
数字化保护:为历史建筑插上科技翅膀
面对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广州积极探索改革开放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2024年,广州市创新开展改革开放优秀建筑推荐认定工作,首批39处优秀建筑已完成数字建档。
这些优秀建筑涵盖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居住建筑、公园绿地4种类型,包括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广州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建筑。通过数字建档,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建筑,还能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市民和游客以全新方式感受广州的城市记忆。
功能改造:让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
为了让历史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广州还积极探索功能改造的新路径。2024年3月,花都区集群街2号成为广东省首个业主筹资、自拆自建的危破房改造项目,开启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新模式。
根据《广州市城镇危破房改造实施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业主可以自主筹资实施改造,也可以依法引入市场主体合作。改造项目允许适度增加套内面积,但必须遵循“四不”原则:不增加户数、不改变原规划用途、不扩大原建筑基底、不改变四至关系。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业主自主更新,不仅能够改善居住条件,还能完善功能配套,真正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专家观点:广州历史建筑保护的未来展望
在2024年度荔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作为‘城市经验’的广州史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广州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在政策创新和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专家们也指出,广州历史建筑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历史建筑的保护机制仍需完善,资金短缺问题仍需解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仍需加强。此外,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也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们建议,广州应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地的优势,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历史建筑保护的新模式。同时,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机制,确保历史建筑得到持续有效的保护。
广州的历史建筑承载着这座城市2200多年的文化记忆。通过政策创新、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和功能改造,这些历史建筑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广州的历史建筑必将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