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源性水肿的医学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源性水肿的医学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引用
丁香医生
9
来源
1.
https://m.dxy.com/disease/2205/detail
2.
https://csc.cma.org.cn/art/2024/4/18/art_619_56220.html
3.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neurogenic-pulmonary-edema
4.
https://www.zydsy.com/Html/News/Articles/2804.html
5.
https://rs.yiigle.com/yufabiao/1495488.htm
6.
https://wsjkw.sc.gov.cn/scwsjkw/sclljk/2024/3/14/32aac4d54baa4e91910e06d4988232f1.shtml
7.
https://www.g-medon.com/Item/70637.aspx
8.
https://rs.yiigle.com/cmaid/1495488
9.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f606829e1595.html

心源性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心源性水肿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将从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进展三个方面,对心源性水肿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01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系统血液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引起的水肿。其主要发病机制包括:

  1. 心输出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
  2. 静脉压升高: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
  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心脏功能不全时,RAAS系统被激活,导致水钠潴留和血管收缩。

心源性水肿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伴有体重增加、尿量减少、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体检时可发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胸腔积液等体征。

02

诊断标准与方法

心源性水肿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202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提出了以下诊断要点:

  1. 病史:有心脏病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
  2. 临床表现:下肢凹陷性水肿、体重短期内增加、尿量减少、活动后气促等。
  3. 辅助检查:
  •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
  • 胸部X线:检查肺淤血和心脏扩大情况。
  • 血浆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

诊断时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相鉴别,如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肾源性水肿常伴有高血压和尿检异常;肝源性水肿常伴有肝功能异常和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则与低蛋白血症有关。

03

治疗进展

心源性水肿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和预防病情恶化。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1. 药物治疗

(1)利尿剂:是治疗心源性水肿的首选药物,可有效减轻液体潴留。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使用时需监测电解质水平,防止低钾血症。

(2)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心力衰竭患者。

(3)强心剂:如多巴胺、米力农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输出量。适用于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足的患者。

(4)RAAS抑制剂: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改善心脏重构,延缓病情进展。

  1. 非药物治疗

(1)限制钠盐摄入:建议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g,有助于减轻水肿。

(2)抬高下肢:睡觉时在脚下垫枕头,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水肿。

(3)使用弹力袜:可帮助减轻下肢水肿,但需根据腿部尺寸选择合适型号。

(4)控制液体摄入:严重水肿患者需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一般不超过1500ml。

  1. 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性心脏病是控制心源性水肿的关键。例如,控制高血压、治疗冠心病、纠正心律失常等。对于某些特定病因,如瓣膜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04

结语

心源性水肿是心力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其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2024年新版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规范的诊疗依据。未来,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预后。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