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双一流”高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暨南大学,一项关于白细胞介素-27(IL-27)的科研发现,从论文发表到完成天使轮融资及知识产权转让,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双一流”高校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科研创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快速通道
暨南大学药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11月,该校医学部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教授尹芝南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IL-27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细胞产热,从而燃烧脂质消耗卡路里,进而减轻肥胖、改善2型糖尿病。
这一突破性发现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评为中国2021年度重大医学进展。更重要的是,这项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尹芝南团队创办了广东暨安特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创新的赋权转化模式,获得了专利85%的所有权,并获得超千万元的投资,目前正与药明康德合作推进药物研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双一流”高校不仅在科研创新上领跑,在人才培养和产业合作方面也不断创新。例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入学即入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土集团合作,打造国际化轨道交通员工培训模式;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则通过“跨域协同、跨链融合、跨场育人”的模式,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这些案例表明,“双一流”高校正在通过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输送高素质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双一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据统计,201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各类专项资金1667亿元,支持“双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面向关键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通过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改革、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机制等措施,加强高校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政策支持:为“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透露,下一步将适时将一批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过硬的高校纳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同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两重”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继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新宿舍、新校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布局重大教学科研平台等。这些举措将为“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展望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高校将在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双一流”建设将成为更多地方经济腾飞的关键力量。通过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