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欺凌:如何保护自己?
职场欺凌:如何保护自己?
职场欺凌,这个看似遥远的词汇,却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道,在北美,多达30%的员工曾遭受过职场霸凌。而智联招聘的《2020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也指出,66.42%的白领选择离职逃避职场霸凌,只有26.88%的人会选择与上级正面理论。这些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职场人正在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什么是职场欺凌?
职场欺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员工进行的重复性、不合理行为,旨在恐吓、贬低、羞辱或破坏员工,对员工的健康或安全造成风险。与校园欺凌不同,职场欺凌往往在不违背既定规则和政策的情况下进行,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
职场欺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 故意不让你参加正式工作会议
- 散布关于你的谣言或虚构错误
- 在他人面前破坏你的工作信誉
- 进行不公平的和过度的批判
- 语言羞辱、攻击和恐吓
- 没有明显理由就缩减工作范畴,剥夺工作职责
- 故意削弱或破坏你的工作
- 掩盖或剥夺你的工作成就
- 非语言信息传递着嘲笑和讥讽
- 过度监测工作过程
- 要求不断返工重做,即使没有质量问题
- 削减完成工作所需的信息、资源和培训
职场欺凌的典型案例
被忽视的实习生:小王是一名刚进入公司实习的大学生,他的上级领导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他的存在,重要会议从不通知他参加,甚至在他请教问题时也显得不耐烦。
背黑锅的“替罪羊”:李女士在一家企业担任项目经理,某次项目失败,上级领导为了推卸责任,将全部过错归咎于她。
被排挤的“局外人”:张先生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却始终无法融入团队。同事们有意无意地排挤他,让他感到孤立无援。
被剥夺话语权的“透明人”:小赵在部门会议上发言,却总是被同事打断,甚至被领导无视。
被恶意竞争的“牺牲品”:陈女士在职场中遭遇了同事的恶意竞争。对方为了抢夺她的业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陷害她。
被过度压榨的“工作狂”:林先生所在的公司崇尚加班文化,领导常常以工作量为由,要求员工无条件加班。
被侵犯隐私的“透明人”:小吴发现,自己的上级领导总是有意无意地打听她的私生活,甚至在工作场合公开谈论。
被故意刁难的“苦行者”:小杨在一家公司担任行政工作,却经常受到上级的故意刁难。
被歧视的“边缘人”:赵先生因为性别、年龄等原因,在职场中遭受了歧视。
被PUA的“受害者”:小丽在职场中遭遇了PUA,上级领导以关心为由,对她进行情感操控。
如何应对职场欺凌?
面对职场欺凌,我们不能选择沉默和逃避。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应对方法:
直接沟通:如果遇到职场欺凌或疑似职场欺凌,不妨直接与该同事沟通,表明自己听得出对方话中有话,希望对方能讲得更清楚,了解对方是否有不满或误会。
不过分重视他人看法: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人之常情,但过分在意会为自己的情绪带来负担。要明白别人怎样看待你,并不是你能控制的范围,因为你能做的仅有做好自己,和不要树立敌人。
尝试修复同事关系:可以通过送小礼物,或请对方吃饭,释出你的善意,让对方明白你是有意修复这段同事关系。
记录证据:保留所有与欺凌行为相关的邮件、聊天记录、录音等证据,这些在必要时可以作为维权的依据。
寻求帮助:向信任的人倾诉,比如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支持和建议。
利用法律武器:如果欺凌行为已经触犯法律,不要犹豫,及时寻求法律帮助。我国多部法律对职场欺凌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如何预防职场欺凌?
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企业应倡导开放、包容、尊重的工作氛围,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确保员工在遭遇欺凌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加强员工培训:定期开展职场沟通、冲突解决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管理层以身作则:管理层应带头遵守反欺凌政策,对欺凌行为零容忍。
职场欺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如果你正在经历职场欺凌,请记住,这不是你的错。勇敢站出来,用智慧和勇气战胜它。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职场欺凌问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