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见湖”到生态绿肺:东莞西湖村的绿色蝶变
从“不见湖”到生态绿肺:东莞西湖村的绿色蝶变
“来到西湖不见湖”,这句流传已久的玩笑话,曾是东莞石龙镇西湖村的真实写照。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个曾经以“不见湖”闻名的村庄,却摇身一变成为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这背后,是一场由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的生态革命,让西湖村从“不见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绿肺。
从“不见湖”到生态村:历史的转身
西湖村位于东莞市石龙镇,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下辖麦边、下甲、官厅、李屋、徐棉、新围六个自然村。这里南临深圳,北靠广州,毗邻港澳,地处广深高速铁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中段,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却曾因“不见湖”而闻名。过去,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西湖村的生态环境一度恶化,村内水体污染严重,原本的湖泊湿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杂乱的厂房和密集的民居。村民们戏称“来到西湖不见湖”,道出了对环境恶化的无奈与调侃。
“百千万工程”:生态蝶变的起点
转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广东省启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西湖村抓住机遇,以党建为引领,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整治行动。
在党建引领下,西湖村成立了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各项整治工作。同时,村党委积极发动党员和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组建了多支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清洁行动和环保宣传。
环境整治的第一步是清理历史遗留问题。西湖村累计清拆历史遗留危房54宗,整治“散乱污”企业,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同时,村内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清扫村巷道、房前屋后和沟渠池塘,拆除老旧危房、废弃养殖场和违章建筑,整治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排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西湖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提升。据统计,仅2023年,西湖村就建成9个“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和1个“口袋公园”,改善山边绿化,打造碧塘。这些绿色空间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绿色家园: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
如今的西湖村,已经焕然一新。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龙城市公园。这个占地300亩的生态公园,是西湖村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公园内,80亩的湖泊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步道蜿蜒曲折,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首选之地。
沿着村道漫步,可以看到一处处精心设计的景观节点。二十四节气广场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驻足;竹溪公祠门前的道路经过升级改造,既保留了古朴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村在生态建设中注重文化传承。村内多座百年古祠堂经过修缮,如今已成为村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东沙公祠”内开设了东莞图书馆石龙分馆西湖服务点,而最大的“竹溪公祠”则成为老人活动中心,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未来展望:打造现代化和美乡村
西湖村的生态建设并未止步。根据规划,未来将构建“一心一带,两轴多节点”的空间布局:
- “一心”:围绕石龙城市公园建设西湖绿心
- “一带”:构建沿东江的滨江景观带
- “两轴”:构建历史文化轴和商贸发展轴
- “多节点”:围绕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乡村生活等场景项目点
同时,西湖村将实施六大行动:集体经济发展、绿色生态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综合治理、品质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目标是把西湖村打造成产业兴旺发达、人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和美乡村。
从“不见湖”到生态绿肺,西湖村的转变是东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党建引领的力量,看到了村民参与的热情,更看到了一个村庄从污染到生态、从落后到文明的华丽转身。西湖村的故事,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