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教学法点燃孩子数学兴趣
用故事教学法点燃孩子数学兴趣
“为什么我要学数学?”这是许多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提出的疑问。研究表明,通过故事教学法可以在幼儿阶段有效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这种方法不仅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数学,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的乐趣。
故事教学法的优势
故事教学法之所以在数学启蒙中如此有效,是因为它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幼儿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直观感知和具体操作来学习,而故事教学法恰好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节,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太喜欢数学了!》这本绘本中,一个原本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孩子,在一个紫色三眼外星人的带领下,踏上了一场探索数学奇妙世界的旅程。外星人通过各种孩子熟悉的日常场景,如披萨的分割、游戏的策略、购物的预算等,带娃一点点揭示这些生活现象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和逻辑。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故事教学法在数学启蒙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生活化场景:将数学概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比如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帮忙计算商品价格;在厨房做饭时,可以教孩子测量食材的分量;在外出游玩时,可以让孩子帮忙规划时间。
趣味性故事:通过编排有趣的故事来讲解数学概念。比如在教授数字认识时,可以通过编排小兔送礼物的故事来引导孩子认识数字1和2。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互动性游戏: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小熊买糖果”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加减法。
推荐数学故事绘本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选择适合的数学故事绘本:
5-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阅读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绘本。比如《熊津金牌数学童话》系列,通过20个童话故事讲解小学低年级数学;《傲德来啦》用漫画故事讲解3-6年级数学概念。
8-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尝试一些更深入的数学读物。比如吴军的《给孩子的数学课》,用轻松的语言讲解40个影响世界的数学问题;《欢乐数学》三部曲通过有趣的情节帮助孩子打通数学思维。
6-12岁:DK的《图解数学》用图画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这本书涵盖了中小学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包括数字、测算、测量、几何等。
通过故事教学法,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种兴趣和信心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数学的重要动力,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