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研究:REM睡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研究:REM睡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最新研究表明,REM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对增强记忆力和改善情绪具有显著效果。高质量的REM睡眠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白天接收的信息,还能有效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REM睡眠在维护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REM睡眠?
REM睡眠是睡眠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其独特的生理特征而备受关注。在此阶段,眼球会快速移动,身体肌肉放松,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与清醒时相似,呈现快速、低电压去同步化的脑电波。控制REM睡眠的电化学活动似乎源于脑干,其特征为大量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同时伴随着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几乎完全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在醒来后能够回忆得栩栩如生的梦都是在REM睡眠期间发生的。
在睡眠周期中,REM睡眠与非REM睡眠会交替出现,对于成人来说这个过程大约持续90分钟。随着睡眠周期的继续,REM睡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在向REM睡眠过渡期间,会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首先会出现称作PGO波的源于脑干的电脉冲。在REM睡眠期间,机体会偏离平衡态,呼吸、体温调节和循环系统都会有大幅波动,这样的情况在其他睡眠相或者清醒时不会出现。身体会突然失去肌肉张力,这个现象被称为“REM肌肉麻痹”。
REM睡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EM睡眠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特别是清醒梦(即在REM睡眠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并能进行一定程度控制的状态)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REM睡眠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诺斯韦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探索了一种名为目标清醒再激活(TLR)的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睡前训练和睡眠中的感官提示,旨在诱导清醒梦。研究表明,参与者在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训练后,清醒梦的频率显著增加,平均每周达到2.11次,相较于基线的0.74次有了显著提升。
更令人振奋的是,清醒梦技术在治疗睡眠障碍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在一项针对嗜睡症患者的研究中,参与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清醒梦技术,得以重写自己的噩梦情节。这种方法不仅减轻了噩梦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还增强了参与者对自身症状的管理能力,部分人甚至达到了噩梦障碍的诊断标准以下。
此外,清醒梦还能帮助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进情绪改善。这种体验不仅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还促进了情绪的改善,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压力。
如何改善REM睡眠质量?
既然REM睡眠对心理健康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改善REM睡眠质量呢?以下是一些科学证实有效的方法:
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有助于调节生物钟,促进更深的睡眠周期。
营造安静、黑暗、凉爽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窗帘、耳塞或白噪音机可以帮助屏蔽干扰,创造理想的睡眠环境。
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定期的身体活动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管理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焦虑会干扰深度睡眠。实践如正念、冥想和瑜伽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避免刺激性物质:睡前避免食用重口味的食物、咖啡因和酒精,因为这些都可能干扰REM睡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性。研究发现,通过调节水通道蛋白4(AQP4)的昼夜节律,可以有效改善小鼠的睡眠质量,特别是白天的睡眠碎片化问题。这表明,通过科学的方法调整睡眠节律,可以显著提升睡眠质量,进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总之,REM睡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改善睡眠质量,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记忆力和情绪状态,还能有效缓解压力,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因此,重视并改善REM睡眠,应当成为我们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