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急救指南】六大意外处理方法及急救包必备清单
【家居急救指南】六大意外处理方法及急救包必备清单
家居意外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长者和幼童来说更是高危群体。香港大学2017年的一份研究显示,2001年至2012年间,约有75万名0至19岁儿童与青少年因受伤接受急诊服务,其中以家居意外居多。因此,除了注意家居安全,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也十分必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6种常见家居意外的急救方法,并提供一个实用的急救包物品清单。
6大常见家居意外及急救方法
1. 烫伤/烧伤
被沸水、火或炽热的煮食用具烫伤/烧伤是很常见的家居意外。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自来水冲洗患处约10分钟,为伤口降温。其后可以小心地除去或剪开覆盖伤口的衣物,若衣物黏在皮肤上,则不需要强行除去。然后用清洁敷料小心弄干伤处,并以敷料遮盖伤口,用绷带固定。
切勿将皮肤上的水泡刺破,或胡乱在伤口涂上牙膏、酱油、烫伤膏或其他膏剂。如情况严重者,及受伤范围较大,进行急救措施后便应立即求医。
2. 割伤出血
菜刀、剪刀等利器是家中必备工具,同时也是造成流血的"武器"。面对面积较小及浅的伤口,最简单的急救方法是以指压法止血。首先用清水冲洗伤口表面,再用干净的纱布和毛巾遮盖伤口,施力按压约5分钟,待止血后,可利用胶布或纱布包扎伤口。
若伤口深或面积大、有嵌入性异物或怀疑骨折,应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止血时应避免使用有颜色的消毒药水,以免影响医护人员判断伤口情况。
3. 噎喉
小朋友或中风的长者均较易出现噎喉意外,可以先评估伤者呼吸道受阻塞的严重程度。如果伤者仍可以咳嗽或说话回应,可以鼓励伤者尽量咳嗽,自行把异物咳出。但如果伤者未能回应,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可以先进行拍背法,在患者背部两肩胛骨之间大力拍打5次。
如果哽塞物仍未能松脱,应进行胸推法。做法为站在患者背后,将双手环抱患者腹部,握紧拳头放在患者胃部,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用力向内和向上推压。若伤者转为昏迷,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法,并立即送院。
4. 触电
家中有不少电器,如使用不当、不慎接触外露的电线等,都有可能触电。若见到有人触电,切勿直接接触伤者,而是第一时间关闭电源总掣,并以绝缘体物件(干燥的木棒、扫帚、胶棍)分开触电者与电源。
如果触电者出现呼吸困难,可以将其置成仰卧姿势。若触电者已陷入昏迷、心跳或呼吸停顿,即应以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法进行急救,并尽快送医院治疗。
5. 跌倒
即使再熟悉家中环境,都有可能出现滑倒、跌伤的情况。如发现家人跌倒在地上,可以先问他们跌倒的原因、过程,以测试其清醒程度。若伤者清醒、呼吸正常,可以检查他们身上有否瘀伤、出血,并进行治理。
但如受伤部位出现任何变形或肿胀,甚至出血,谨记切勿移动伤者,并立即召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送院诊治。但即使伤者活动自如,并无表面伤痕,但在跌倒后一两天持续出现头痛、呕吐、耳鼻流出血水、昏昏欲睡、神志不清等症狀,則有可能是脑内出血,应立即求医。
6. 中毒
儿童家居意外中,以药物中毒的死亡率最高。若出现中毒情况,应检查伤者的呼吸是否足够及血液循环是否正常畅通,若伤者昏迷但气道畅通、呼吸及血液循环正常,可以把伤者置於侧卧位置,并立刻召援。如有需要,則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法,但施行人工呼吸时要小心,避免接触任何毒物/化学物。
将伤者送院时应带备伤者服过的药物、食物及呕吐物、排泄物,以便医生进一步急救处理。紧记勿擅自为中毒伤者"扣喉",否则会导致食道及喉部被烧伤,甚至可能会误吸入呼吸道而引起肺炎。
急救包必备物品清单
除了学识急救方法,家中亦应要有急救包以防万一。而急救包中需至少配备以下12样物件:
- 药水胶布
- 医生胶布
- 酒精消毒纸巾
- 酒精
- 消毒药棉
- 消毒敷料/ 纱布
- 一次性手套
- 弹性绷带(2吋/5厘米阔及3吋/7.5厘米阔各一)
- 安全别针
- 三角巾
- 圆头剪刀
- 钳子
延伸阅读:
- 【急救课程2023】一技傍身随时救人一命!4大机构课程费用+内容+报名方法
- 【急救教学】街上遇到有人倒地点做好?心臟科醫生教你用CPR心肺復甦法+AED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