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字化保护 龙门石窟书写石窟寺文化研究新答卷
加强数字化保护 龙门石窟书写石窟寺文化研究新答卷
洛阳南郊,两山对峙,伊水中流。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蜂房燕窝般镶嵌在东西两侧的香山和龙门山上,巍峨壮观。这就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像艺术精湛绝伦。
龙门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艺术精湛绝伦,艺术风格无与伦比,被誉为世界伟大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研究院肩负着龙门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的使命,着力构建保护体系,着力健全保护机构,着力完善保护机制,着力筑牢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文明互鉴,对标一流,守正创新,奋力书写出新时代石窟寺文化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释的龙门答卷。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在三维数字化建设方面,立足高精度数据库建设,助力石窟寺保护利用,尤其是根据龙门石窟窟龛造像残损严重、精美造像流失海内外等情况,提出"友好合作、多轨并一、数据聚合、成果共享"的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开创了新时代"数据聚合"的流散文物保护利用"龙门模式"。
"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开展的'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经过十几年的现场扫描,现已完成80%以上窟龛的三维扫描工作。"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高俊苹说。
2021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流散文物的寻探确定原位、虚拟复位研究展示中,根据流散文物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复位复原研究展示。目前通过三维数字技术,已完成火顶洞菩萨头像等三件流失海外回归文物、奉先寺北壁佛首等四件数字化回归文物与石窟残存造像的"身首合一",并通过3D打印进行复位展示。
"这不仅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得以'回家',也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内涵。"龙门石窟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负责人高俊苹说。
除了文物复位,龙门石窟研究院还致力于石窟的色彩复原工作。石窟中的壁画和彩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石窟中的许多壁画已经模糊不清。高俊苹说:"目前,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科技考古和艺术再现等手段,成功完成了部分壁画的色彩复原。如宾阳中洞窟顶藻井色彩复原项目,利用三维数字技术、科技考古、艺术再现等手段完成了宾阳中洞窟顶藻井的色彩复原。"
如今,观众游龙门石窟用手机对准残缺佛像,通过AR技术,不仅可一览完整造像,还能感受唐代最初时的芳华。
王建华说,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实践不仅为流散文物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将继续深化数字化保护工作,探索更多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场景。同时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