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欲望、立场与阶级的镜像寓言
《哪吒之魔童闹海》:欲望、立场与阶级的镜像寓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作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作,对第一部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前作对“偏见”这一主命题的延续与重构,以更宏大的叙事格局,将矛盾聚焦于“欲望”“立场”与“阶级”这三个互为交织的主题。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共生关系、龙族与天庭的权力博弈,以及申公豹等角色的命运抉择,构建了一个充满现实隐喻的东方神话宇宙。
欲望的困境:个体觉醒与族群枷锁
影片中,“欲望”既是推动角色行动的原动力,也是束缚其命运的锁链。
哪吒的欲望从“逆天改命”转向“守护苍生”,这一转变源于他对自我身份的重新认知。李靖夫妇以无条件的爱引导哪吒突破魔丸的宿命,而哪吒最终以肉身抗天劫的壮举,既是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升华,也是对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利益矛盾的回应。
申公豹的欲望则直指权力体系的畸形。他因妖族出身被天庭边缘化,其“反叛”动机并非纯粹邪恶,而是制度性偏见催生的异化产物。他的角色映射了现实中被结构性压迫扭曲的个体欲望,成为阶级固化下的一曲悲歌。
立场的流动:善与恶的辩证重构
影片通过角色立场的动态变化,解构了传统神话中非黑即白的道德框架。
哪吒与敖丙的立场反转是核心线索。前作中哪吒的“魔性”与敖丙的“灵性”形成对立,而续集中两人因共同对抗天庭阴谋结为同盟。这种立场的流动,既是对“命运共同体”的诠释,也是对“善与恶”二元论的颠覆。
龙族与天庭的立场博弈则揭示了权力关系的复杂性。龙族为摆脱妖族身份,不惜以灵珠计划向天庭献媚,却始终被视作“工具”;天庭以维护秩序之名压迫龙族,实则巩固阶级特权。这种互为利用又互为敌对的立场关系,影射了现实中的权力交易与制度暴力。
申公豹的立场选择更具讽刺意味。他既是体制的受害者,又是压迫的执行者,其矛盾性反映了立场在权力结构中的异化——反抗者最终可能成为新的压迫者。
阶级的桎梏:神话叙事中的现实倒影
影片以龙族被压迫的设定为核心,展开对阶级问题的深刻探讨。
龙族的困境是阶级固化的缩影。他们因妖族身份被天庭排斥,即便镇守海底炼狱千年,仍被视为“低等族群”。这种“有功无赏”的待遇,直指现实中的种族歧视与资源分配不公。龙族试图通过敖丙跻身天庭的挣扎,恰如底层群体试图通过“精英通道”突破阶层壁垒的绝望努力。
天庭的统治逻辑则隐喻了制度性暴力。影片通过仙家玉牌这一权利象征,暗示资源垄断对个体的压迫,并通过影片后半段的反转批判了权力体系对个体命运的操控。
结语:神话照进现实的寓言
本作以瑰丽的视觉奇观包裹尖锐的社会批判,将“欲望”“立场”与“阶级”编织成一张充满张力的叙事网。影片最终并未提供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哪吒与敖丙的胜利并未推翻天庭秩序,龙族的命运依然悬而未决——这种留白恰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个体的觉醒无法瞬间瓦解结构性压迫,但每一次对命运的抗争,都是对枷锁的松动。
当神话照进现实,我们或许能更清醒地直面欲望的深渊、立场的迷雾与阶级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