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超级工程刷新纪录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超级工程刷新纪录
2023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节沉管E23与东侧E24管节精准对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实现全面贯通,标志着这一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七年磨一剑:深中通道建设历程
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堪称中国基建实力的集中展现。自2016年12月28日西人工岛开工以来,超过1.5万名建设者在伶仃洋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在海底隧道部分,深中通道实现了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的建设。全长6845米的海底隧道由32节重约8万吨的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最深处位于海面以下30多米。为确保沉管精准对接,建设团队研发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钢圆筒基础预处理核心技术、12锤联动锤组同频振沉技术等。经过5年多的努力,项目团队圆满完成西侧23个沉管管节及最终接头的预制,共完成51286个仓格的浇筑。
在桥梁部分,深中通道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其中,深中大桥主跨长度达1666米,桥面高达91米,通航净高76.5米,是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为解决强台风频发区的抗风问题,建设团队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将临界颤振风速提升至88米/秒,足以抵御17级台风。
创新驱动:深中通道的技术突破
深中通道的建设过程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项目团队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在海底沉管隧道建设中,项目团队攻克了封闭式隔仓混凝土填充密实度等世界级难题。通过4年多的研究,技术专家攻关小组研发出能满足钢壳质量标准的混凝土材料,解决了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多个敏感因素。经过300多立方米混凝土的试验,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配比,研发出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
在桥梁建设中,深中通道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例如,中山大桥采用了超宽钢箱梁设计,桥梁全宽达到4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整幅跨海斜拉桥钢箱梁。为解决主梁架设大变形、斜拉索张拉小空间等技术难题,设计团队创新采用了“超宽钢箱梁设计”“超宽钢箱梁架设”“斜拉索预张和主梁分阶段焊接”等技术。
战略意义:深中通道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深中通道的建设不仅是一项超级工程,更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将深圳至中山的路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极大提升了区域交通效率。
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显著改善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互联互通,加快环珠江口三大都市圈融合,带动珠江口西岸发展。根据交通部门预计,深中通道开通后的日均车流量将达8万~10万辆,有望实现开通即满负荷运营。
对深圳而言,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打开了向西拓展的广袤空间。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2023年GDP达3.4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深中通道的开通将进一步提升深圳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深圳机场向西拓展60~120公里的临空腹地,覆盖中山、广州南沙、江门、珠海,乃至更远的阳江、肇庆等地。
对中山而言,深中通道的开通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一定挑战。深中通道的开通将促进深圳与中山的产业合作,推动深圳的产业、资金向中山转移,助力中山经济转型升级。据统计,2024年中山计划新动工深圳重点工业项目达13个,计划投资总额54.8亿元。
未来展望:深中通道与大湾区交通发展
展望未来,深中通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发展和区域融合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运营,珠江口两岸城市正在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推动区域融合发展迈向纵深。深圳、中山、广州三地的跨市交通项目加速建设,深中机场快线、跨市公交线路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程和技术创新展示了中国基建的实力,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意义则体现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作为新时代的国家名片,深中通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区域融合迈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