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 | 龙生九子
甲辰龙年 | 龙生九子
导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生九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每个“龙子”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象征意义。从音乐到建筑,从兵器到宗教,这些“龙子”的形象无处不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
龙是什么?《尔雅翼》曰:“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是也。”
兴云雨、利万物的龙,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能隐能显,是古代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在中国文化中,龙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无论是宗教信仰、哲学、政治、经济,还是文学、艺术、民俗……龙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广,渗透之深,世所罕见。
甲辰龙年,除了说龙,我们还重点说一下龙的九个儿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中国吉象图说》)。这也正应了民谚中所讲:“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那么,古代文献是如何记载和描述龙的?龙生出来的,为什么都不是龙?龙的九个儿子,为什么都各有神通?望子成龙的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龙”?
老大·囚牛
龙之长子,痴乐柔情
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收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金铜龙头吐首风铎的龙头部分 10 世纪(高丽王朝早期) 镀金青铜
从史料记载可知,一般胡琴上刻有兽形,似龙形,为囚牛。囚牛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其形象非常独特,它身形健壮,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角,身体后有一条长尾巴,身上有鳞片和龙须等特征。传说囚牛耳聪,能辨万物之声,常常化为龙形,蹲在琴头欣赏音乐。它在众多龙子中性情最为温顺,它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老二·睚眦
战神睚眦
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漆鞘铁刃汉剑 东周至汉代 公元前 300-100 年 大英博物馆藏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尚民杰在《龙生九子杂说》提到,睚眦平生好杀,常以刀柄上的龙吞口的形象出现,大致是明代学者李东阳以早期实物为依据定义,后通过其他学者口口相传,逐渐演变成龙吞口的睚眦形象。现存许多古刀剑在刀把或吞口处都有龙形的装饰,这就是龙子睚眦的遗迹。
老三·嘲风
殿角排头兵嘲风
老三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立于殿台角上。
由九个队员组成的神兽分队,是除了太和殿之外的其他重要宫殿的标准配置,九个走兽的左侧为嘲风。
古建屋顶的檐角通常要装饰不同数量的神兽。唐宋时期,只有一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檐角最外侧的是一个骑着凤的小人,俗称“骑凤仙人”,其后是一排小神兽,俗称走兽,走兽后面是一个较大的兽头,即为垂兽。垂兽,又称角兽,是东亚古建筑上垂脊上的兽件,是兽头形状,位于走兽之后,内有铁钉,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上都有垂兽。垂兽多用琉璃瓦制成,双角,中间掏空用来定入垂兽桩。形象为龙生九子老三嘲风。
四子·蒲牢
声震寰宇的胆小鬼蒲牢
四子蒲牢,充作洪钟提梁之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清康熙 铜蒲牢钮 八宝卷草鼓钉纹镈钟 高 21cm 重 3636g 中国嘉德 2023 年秋季拍卖会
从左至右依次为:
北宋 仁王院铜钟(局部)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
明嘉靖 黄锦铜钟(局部)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
明嘉靖 天宁寺钟(局部)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
传说蒲牢形似小龙,喜欢吼叫,且声音宏亮,有神力,故常悬于钟上。常装饰于钟钮部位,而将撞钟的木槌雕刻成鲸的形象。这在中国寺庙道观中是相当常见的景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常有以“蒲牢”代指“钟”的语句,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寺钟暝》即有“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之句。明代杨慎在《生庵外集》第九十五卷中说明:“俗传龙生九子,蒲牢为其三,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之钮是也。”现在人们在古寺庙等处尚能见到大钟,留心那撞钟作响的物件儿,确是鱼形槌儿。
五子·狻猊
狻猊与狮子
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
清 丁观鹏 《文殊像轴》 纸本 立轴 设色、描金 297.3×159.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 通高 32cm,口径 12.2cm,足径 12.3cm 安徽宿松北宋元祐二年 吴正臣夫妇墓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明李东阳在《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中称,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佛教以狮子作为佛陀的象征,常在佛陀法座上刻画狮子形象,称为“狮子座”、“狻猊座”或“猊座”,其形象常常出现在佛教法座、铜镜、香炉上。明杨慎《升庵集》“龙生九子”称,金猊“性好烟,故立于香炉”。中国古代盛行焚香文化,唐宋的香炉盖常常做成狻猊的样子,其形象固定为张着嘴,烟从口中冒出。元明则出现了一种大型金猊炉,整体制作成狮子的形象。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上也常常出现狻猊的形象。例如狻猊葡萄镜(俗称海兽葡萄镜),镜背用棱脊划分内外两区,内区以狻猊和葡萄为主纹,纹饰皆作高浮雕。狻猊葡萄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唐朝很有特色的青铜镜。除了这些,狻猊还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佛教造像,绘画、瓷器香炉上等等。
六子 ·赑屃
力拔山兮驮功德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中这座赑屃碑,是一块明代汉白玉制作而成的无字碑,碑座为赑屃。
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庄子·秋水》云∶ “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龟是历史的见证,“以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南朝梁)任昉(460 - 508)的《述异记》上云:“龟千年生毛,寿五千年谓之神龟,万年谓灵龟。”故由其负碑最可信。“龟”“贵”谐音,因此龟还是富贵的象征。
七子·狴犴
“正义化身”狴犴
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山西省洪洞苏三监虎头牢
狴犴又名宪章,是龙之九子的老七,其外形类似老虎,跟四象中的“白虎”外形类似。狴犴喜欢惩恶扬善,尤其喜欢惩治坏人。狴犴的战斗力在九只龙子中仅次于睚眦,加之它外形威猛,所以古代的衙门、监牢中都雕刻有狴犴的形象。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 , 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后为牢狱的代称。
八子·负屃
“文艺青年”负屃
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碑首上的负屃造型 唐(618-907) 1951 年西安市东郊中兴路窑场出土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藏
在石碑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提名为“龙九子”的兄弟二人——前文所述“龙六子”赑屃与“龙八子”负赑,它们一个是碑下龙龟,一个是碑上小龙。负赑在不同学者中有不同的叫法,如李东阳称其为“屃赑”,谢肇淛称“负屃”,陆容唤“螭虎”,《菽园杂记》云:“螭虎,其形似龙,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屃赑是所有“龙子”中最像龙的。
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边的文龙是其遗像。负屃也是龙子里面血统最纯正的,因为他的母亲是一条青龙,所以负屃形象最像龙,也有些许像麒麟,除了不会飞之外跟龙差不多。负屃还是龙九子中智商最高的一只,它喜欢读书识字,平时经常研究各种古文。在龙的儿子当中,负屃是为数不多好文不喜武的,因其拥有着丰富的学识,拥有着智慧,被封为智福之神,所以常被立于碑文之上,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
老九·螭吻
屋檐上的龙九子
老九螭吻,又名鸱尾或鸱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
曹淑海 龙之子螭吻 112×45×140cm 嘉德四季第 30 期
螭(chī)吻,又叫鸱吻、鸱尾,明朝李东阳在其所撰《怀麓堂集》,写为“蚩吻”。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为龙的九子之一,“口阔噪粗,平生好吞”,螭吻的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螭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放螭吻饰物能驱邪消灾。紫禁城古建筑正脊(前后屋面坡的交线)的两端,就多有名为“螭吻”的龙形兽首,是紫禁城古建筑用于防火的镇物。螭吻的特点是“闭口咬住”建筑物顶梁的正脊,以在寓意上达到“注水吞财”的效果 ;而明朝之前的鸱吻则为“张口吐出”屋顶,也不具备某一种很明确的吉祥寓意。
注:限于篇幅,本文对原文有所删减,完整内容刊于《艺术品鉴》杂志2024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