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清时期北京文化的形成:宣南士人聚集地的历史渊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清时期北京文化的形成:宣南士人聚集地的历史渊源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79876304_100112020/?pvid=000115_3w_a

明清时期是北京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明朝定都北京,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逐渐发展成为文化荟萃之地。特别是在宣南地区,这里成为了士人聚集的中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明清是北京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朝在北京建都后,北京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成为先进文化荟萃之地。从明永乐十三年开始,北京正式成为中央考场,全国各地的举子每三年要进京参加一次会试,他们大多寄居在宣南。一旦考试落榜,富有的举子可以返乡等待下一次会试,而家境贫寒的人因囊中羞涩回不了家乡,便只好寄宿在京城周围等待三年,或者就在附近另谋生路。这些寄人篱下的穷文人倍受冷眼,心灵上遭受着沉重的打击。而考中了的那部分人在京城做了官以后,也大多还是回到住惯了的宣南来定居。这些人虽然有了一官半职,却也比不上满族官吏富有,于是宣南一带常年活跃着成千上万的“贫吏”、“穷儒”。这时候,东边的崇文因为距离大运河码头近,商人来往频繁,崇文门又是北京城的总税关,自命清高的文人们当然不会喜欢那边浓重的铜臭气味,他们更愿意到宣武门外居住。

因为士人的聚集,会馆应运而生。京城内外有不少商业会馆、行业会馆,而宣南一带则集中了大量以服务士人为主的同乡会馆。在复杂的政治领域,由地域、亲情作为纽带编结一张关系网,这是身居外地的举子和士人出身的官吏所必需的。因会试举子出入宣武门,所以同乡会馆多集中在宣武门外。会馆不仅解决了各省举子寄宿的问题,同时也为他们准备了理想的公共空间,为士人的集结、交往、形成社会能量提供了便利。清初的“燕台七子”,康熙年间的“海内八家”、“都门十子”,嘉庆年间的宣南诗会等,都是当时的士人集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