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反家暴案例:学校如何行动?
最高法发布反家暴案例:学校如何行动?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联合发布5件反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涉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虐待等罪名,再次引发社会对反家暴问题的关注。其中,被告人谢某宇因不满妻子起诉离婚而预谋杀人,被依法判处死刑,彰显了司法机关对严重家暴犯罪坚决从严惩处的态度。
面对家庭暴力,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肩负着重要的保护和预防责任。2024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发布了《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强制报告实务手册》,为学校、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手册明确了学校在反家暴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识别家暴迹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行为异常、身体伤痕等可能的家暴迹象。例如,学生频繁缺课、成绩突然下降、穿着异常(如在炎热天气穿长袖遮盖伤痕)等都可能是家暴的信号。
报告程序:一旦发现疑似家暴情况,教师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学校则需按照规定向公安机关、妇联等部门报告。报告时需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受害者隐私。
后续跟进:学校不仅要及时报告,还需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后续调查和干预,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反家暴工作的创新模式。例如,重庆新出台的《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中,建立了“一站式”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工作机制。受害者既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也可以通过公安机关、妇联等机构代为申请,大大简化了申请流程。
在预防和教育方面,可以借鉴校园欺凌防治的经验。例如,英国设立“全国反校园欺凌日”,通过主题活动普及反欺凌知识;日本在中小学开设“道德”课程,将防止校园欺凌作为重要内容;美国则通过校园警察制度和严格的惩戒机制来遏制欺凌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反家暴教育:
开设专题课程:将反家暴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家暴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
举办主题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反家暴意识。
建立校园热线:设立专门的求助热线,为遭受家暴的学生提供及时帮助。
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反家暴知识,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反家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其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创新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