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派双璧:蟹壳黄与梨膏糖的百年传奇
沪派双璧:蟹壳黄与梨膏糖的百年传奇
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有两样传统糕点承载着百年历史的厚重与匠心,它们就是蟹壳黄和梨膏糖。这两者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凝结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美味
蟹壳黄最早可追溯至朱元璋时期,相传因形似蟹壳而得名。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萝春阁和吴苑饼家的蟹壳黄最为著名,常与生煎馒头搭配售卖。而梨膏糖的历史更为悠久,据传始于唐朝贞观年间,最初是御医为魏征母亲治病所创,后来作为宫廷秘方保存,直至清代才流传至民间。
精湛工艺,匠心独运
蟹壳黄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优质面粉加入猪油拌和,经过反复揉搓,制成油酥面团。然后将面团擀成薄片,包入用白糖、猪油、玫瑰花、松子仁等制成的馅料,捏成扁圆形饼坯,表面撒上白芝麻,最后贴在炉壁上烘烤至金黄酥脆。
梨膏糖的制作则更显复杂。需选用上好的川贝母、陈皮、桔梗等十八味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磨成细粉,再加入老冰糖和新鲜梨汁,用特制的大药锅煎熬五十分钟。这个过程需要师傅时刻关注火候,多一分则过头发泡,少一分则无法凝结成膏。待药性充分释放后,还需经过打板冷却,才能制成一块块色泽诱人的梨膏糖。
文化内涵,寓意深远
蟹壳黄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金黄的色泽象征着财富与丰收,而酥脆的口感则寓意着生活的甜蜜与幸福。在传统节日里,蟹壳黄常常作为供品出现在祭祖仪式上,寄托着人们对先人的思念与敬仰。
梨膏糖则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民间享有盛誉。它不仅是润肺止咳的良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在寒冷的冬日,一块温热的梨膏糖,不仅能驱赶寒气,更传递着家人之间浓浓的关爱。
传承创新,焕发新生
进入现代社会,这两样传统糕点并未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反而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梨膏糖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周仁娣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更创新研发出十多种不同口味的梨膏糖,让这一传统美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蟹壳黄也在不断创新中寻求突破。如今,除了传统的甜咸口味,还出现了加入蟹粉、虾仁等海鲜元素的创新版本,让这道传统美食更加丰富多彩。
在上海,这两样传统糕点不仅是节日里的必备美食,更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它们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魅力,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些温暖的旧时光。